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如今,在记者中流行着一种现象:"不到现场也能写出新闻,已然是科技进步后的新闻现象了.电话普及了,可以不必长途‘奔袭',直接拨号采访就可了事;有了互联网,省情市情县情乃至乡情村情,一搜便知,再加上电话补充采访,在‘线'几乎可以全部搞定,不必下到县里乡里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照面了.这样做,既赢得了时间,又节约了采访成本."笔者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客里空"变异现象,并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与‘瞬  相似文献   

3.
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兼与丁未先生︽﹃新闻策划﹄现象析︾一文商榷刘文帅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新闻媒体可以“制造”新闻吗?丁未先生在《‘新闻策划”现象析》中作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泥?作者认为“‘新闻’不等同于‘新闻本体不能策划应是十分明确的”。请问:“事实本...  相似文献   

4.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5.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媒不要宣扬“吉祥数字”北京某报4月16日刊登题为《北京要“6”、广州想“8”》的消息,报道北京、广州电话升位的新闻。消息说,“升位的办法是北京加‘6’,广州加‘8’,可谓占尽两个‘好数’”。“北京加‘6’是送来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主任编辑刘刚所著《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的发现、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表现。作者在“后记”中说,“新闻采访是门实践艺术,要想当一名记者就不能不思考‘新闻价值’概念在实践当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社会需要的新闻’,成为记者思考新闻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先决条件”。此书是“新闻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薛远  相似文献   

8.
“新闻这碗‘饭’真难吃,不竞争就没有自己的出路。”刘书民经常以这句话激励自己. 刘书民初到安阳市委新闻科,以为面向全市采访,面宽线索多,准能“出高产”。殊不知,在市里采访的中央、省、市的新闻记者比比皆是,人家都是写新闻的行家里手,又有发表作品的“自留地”。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呢?思虑再三,他确定要“千方百计抓‘活鱼’,在竞争中注意选取新角度。”  相似文献   

9.
5月中旬开始,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首都6家新闻单位联合开辟“‘三个代表’在基层”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大型采访活动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以及围绕着这一现象所引起的学术讨论,已成为新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业界来说,新闻是愈来愈“娱乐化”了;从学界来说,则对这种现象褒贬不一。其“褒”的方面,这里不必多说;而“贬”的方面,虽有多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是担心“娱乐化”将淡化甚至失去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导致新闻媚俗化。  相似文献   

11.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2.
经常采写新闻报道的同志,有时遇到这样的苦恼,在较详细地占有(采访到)大量的新闻材料后,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新角度,或想不出一个可以先声夺人的句子。仿佛是“有‘灵感’去采访,无‘悟性’来写好”。说起“悟性”,似乎有点虚无飘渺。其实不然,悟性,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同志说,采访后我也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也理解了一些,可就是“新”不出来。搞深度报道,也“深”不下去,这可能是自己悟性不到家。  相似文献   

13.
在全媒体时代,“四力”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课。从“‘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增强“四力”将进一步巩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4.
几十年前,列宁曾把广播形象地比喻为“不用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而今天,报纸本身也在演变成“不用纸张,‘没有距离’”的传播工具。这将使我们头脑中关于报纸的观念不断刷新,更为丰富,也将逼使我们改变原有的读报方式,学习新的“读”报技能。“电视报纸”的问世,标志着报纸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我有了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图景。——你不必天天取报或买报了。只要在小型的家用的计算机终端器上,安放一部电视机和一部电话,就可以随时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报纸。——当你想看报纸时,只要一按电纽,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一份新闻索引,引出各报所有的新闻目录,然后随意选择自己要详细了解的新闻。——你除了观看外,还得收听。因为,电视机  相似文献   

15.
“我的许多说法,遭到严重有悖于本义的‘概括’,这是非常遗憾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此大倒苦水。比如,当他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任何一种职业时说的“大学生养猪,媒体不必哗  相似文献   

16.
读新闻业务1957年第七期施诗同志写的“新闻有时也可以引人发笑”一文后,我感到在目前我们的新闻事业中,还不必把精力时间、浪费在为了引人发笑而云采访些像“巨人罗巴特的故事”那样的趣闻上面。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标新立异地报道人类生(?)上不正常的现象的新闻,是资产阶级的新闻学关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五个W中的”为什么”,即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因果性。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在取得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形成有”‘前因后果”的报道。当记者采访一个新闻事实问为什么,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并不能只是依照已有的经验得出一个结果,而是要做开创性的工作。有专家认为:“‘开创性的发现不会存在于既有的知识框架内,甚至与当时的流行观念相悖,它时常由实践中偶然产生的意外现象所致,人们在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观察时,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偶然出现的意外结果称之为机遇。”’应该说,新闻采访中也存在机遇…  相似文献   

18.
果真应验了成语“多事之秋”一说 ,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确实不太平。原以为“新闻策源地”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已经结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想必没有什么新闻可资炒作 ,大家伙可以平平静静地跨入新世纪。谁知 ,突然爆出了个“毛宁事件” ,让不甘寂寞的传媒极尽炒作之能事 ,一时雷声滚滚 ,“涛声”阵阵……毛宁遇刺住院 ,记者采访被打11月23日清晨 ,最早出现在报摊上的《北京晨报》以《著名歌手毛宁昨夜被扎入院抢救》为题 ,披露了惊人的消息 :“昨夜23时许 ,晨报热线接到刘先生电话 :‘毛宁被扎伤 ,已经送到朝阳医院急诊室了 !’………  相似文献   

19.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20.
南宁日报社记者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采访 为不断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西南宁日报社开展“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活动从8月9日开始历时3个月,报社组织3个新闻采访小分队深入全市12个县区102个乡镇进行采访。开展这一采访活动的目的在于:积极倡导和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到基层、到生活、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