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教育展望》2006,35(9):77-80,39
处境不利学生所面临的完成学业困难并不完全来自经济困境。为此,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以及各个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处境不利学生获得大学学位的机会,非常重视采取补救性教育计划与支持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这两种非经济的帮助,针对阻碍学生成功进入大学或者入学后阻碍其发展的非经济因素。文章通过简要介绍补救性教育计划和支持性服务.以期对我国学生全面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国处境不利学生是指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且学业成绩处于弱势的学生,主要包括有色种族群体、特殊需要群体、英语不熟练群体三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相关教育法案对处境不利学生特殊性的忽视、高风险标准化测验过于统一的标准产生的不公平等。为改善这些亚群体的处境,除了政府投入更多专项教育经费外,还需要改革标准化测验的评价体系、改革学校绩效问责的模式、加强特许学校的监管、扩大处境不利群体的民主参与程度等一系列措施来支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一方面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突进的特点,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高等教育公平公正问题。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存在和扩大,不但影响学生成才和高校的发展,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不良影响,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的九大类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校大学生处境不利群体问题,促进公平正义和谐校园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学校作为关怀的实践共同体,是以建立和维持彼此充满关怀的关系为宗旨的,强调关怀体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处境不利儿童学校生活的心灵感化和充实的历程。俄罗斯实施学校关怀,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接受处境不利儿童,实施融合关怀,目的是努力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责任感、存在感、自尊感、合作意识和感恩精神能够形成。本文试从俄罗斯实施学校关怀的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视域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家庭关怀,目的是强化家庭关怀的功能,让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觉醒,调动他们的理性功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生存环境,提升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从而积极拓展他们生命的精神空间和精神内涵.本文全面介绍当前俄罗斯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家庭关怀的内容,以期引起国内同行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家庭关怀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处境不利群体认定是教育公平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难题,本质上是群体“不利存在”的本体确认问题,其认定难题也蕴含其中。澳大利亚对此作出了较好的实践回应,针对不利群体背景复杂性之认定难题,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分类认定;针对不利群体信息真实性之确认难题,推动多主体协同认定;针对不利群体处境差异及动态变化之认定难题,秉持“公平梯度”思维动态调整公平政策注意力;针对不利群体的过程公平之确认难题,以“公平任务契约”压实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责任。同时,澳大利亚也面临着精确“不利”认定的持续诉求,处境不利群体多种身份的复杂叠加,以及因“公平与质量”深刻冲突导致的精英院校潜在抵制等多重挑战。处境不利群体认定,既是一个技术治理的问题,又关涉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作为一个国家教育公平实践的“棱镜”,需要在“公平”“效率”“质量”的三维观中理解其特殊背景、特定难题,领会其独特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已成为实现整个儿童群体权利保障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二十多年来,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判断标准变得更为模糊,这对完善与发展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增加了难度。为了明确当前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构成这一基本问题,本文尝试从导致不利处境的环境因素出发,将处境不利儿童划分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儿童、学校处境不利儿童和边缘儿童四大类,并对每一类进行了概念梳理和构成分析。  相似文献   

8.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和演变的价值取向突显"排富扶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运用国家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帮助其获得学前教育机会;推行标准化和绩效责任制,确保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补偿教育,力保所有儿童都能达到国家或州发展和学业标准。这使得其国家资金投入增加、受益儿童数量递增,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我国目前仍面临着入园难、普及率低、质量低的困境,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国应制定和实施"弱势补偿"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实施准入和监控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质量;通过立法保障、增大资金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提前开端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投入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早期儿童教育项目。该项目的基本特征包括:针对“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基于“全儿童”理念的综合服务;针对儿童和家长的两代人干预,植根社区且赋权穷人。从创办之初,提前开端计划一直在挑战中发展:回应政府提高儿童认知成就的期待、平衡“赋权社区”与“儿童发展”的张力、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监管和问责、完善与公办学校系统的衔接。“提前开端计划”的经验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以下的启示:为弱势儿童提供综合性质的早期教育项目、将促进家长投入纳入学前教育的范畴、理性看待学前教育的功效、加强对早期儿童教育项目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各国对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这使借鉴印度解决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索成果,更具可能和现实意义。运用文献检索与分析的方法,介绍印度独立后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概况,对法律与财政、政策与项目和非正规学前教育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从中获得解决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启示。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建议:建立健全保障与支持系统、政府切实重视并干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建设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及对策,促进我国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舞蹈这项运动具有很强的魅力,经常参与这项运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建设在大学生中积极推广和普及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2.
现行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介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应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评价体系,为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状况,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劲浪潮。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具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娴熟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科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通才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需要;是纠正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弊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沟通普职高教、构建高教“立交桥”的需要。为此,应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6.
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旅游人才和建构"5E+2C"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创新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构建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高校校方和学生之间因为不当处分而产生的纠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就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重构学生处分制度,以期达到公平正义,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如专科生、部分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非正规就业”也许是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对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与用人单位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透过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进行思考,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相关力量的共同努力。同时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全球意识与国际化视野、文化宽容心以及文化认知能力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