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系统的研究方法论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我国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探讨远程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一般原理的章至今很少,本的目的旨在分析远程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远程教育研究的特征,研究分类以及研究过程。作把远程教育研究的特征概括为五方面:解决远程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选题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科学的设计程序和严谨的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结果的交流。关于远程教育研究的分类,按照远程教育的目标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主人研究,研究和发展,以及行动研究;根据远程教育研究的过程分为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准实验法、认知和非认知测量、历史法、以及人种学研究,根据远程教育研究中资料收集技术不同而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远程教育的研究过程包括选择领域,献研究,确定课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数据和资料收集,分析结果、以及撰写论等八个步骤。本以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实例对远程教育研究的特征、分类、以及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希望,本能帮助远程教育工作了解远程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并运用了远程教育研究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吴利波 《考试周刊》2014,(10):87-88
本文以一篇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设计为出发点,阐述与该论文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中的焦点问题,分别就相关研究工具的特点及要求进行分析,提高其信度和内部效度。作者对该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较为有价值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对硕士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设计部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项远程教育研究只有以国内国际最新的知识和最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的起点,才能使最后的研究结果起到增进远程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改进远程教育实践的作用,这就要求研究在研究前进行全面的献收集和评论性综述。本旨在探讨远程教育研究中献收集和综述的策略与方法,包括献研究的价值、献收集的步骤、献资料的来源、献综述的方法以及献研究评价的标准。作特别指出,献综述应该包括三部分:对已有研究的综合;对已有研究的分析,特别是对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评论;以及献综述与新的研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Levy和Lemeshow 指出[1],调查研究设计应包含有两个重要步骤:首先是制定抽样计划,即用于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第二步则是确定如何从样本数据获得对总体参数的估计并评估它的信度的步骤[2]。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由调查数据的使用者及调查研究的实施者共同来进行设计完成。[3]特别地,数据的使用者应当确定需要测量哪些变量,需要哪些估计值,所需的信度和效度应设置在哪个水平以确保估计值的有用性,以及任何与实施调查有关的在资源上的局限性;[1]而调查研究的实施者则更多地需要考虑如何设定对数据资源的要求以及适用于调查抽样的备选方案。[3]本文将围绕 Levy 和Lemeshow提及的调查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抽样”展开,介绍抽样的定义及其必要性、抽样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并简述抽样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和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它是在美国质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范式的争论中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混合方法研究程序设计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研究目标、选择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资料、合法化、得出结论并撰写最终报告等8个步骤;它的突出优势是在研究中能增加交叉性优势和压缩非重叠性弱势,提高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相似文献   

6.
听力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听力测试的设计中,试卷设计者应该将信度和效度结合起来.该文对测试的两个重要因素——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在听力测试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要从事一项远程教育研究,首先要对整个的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规划,这就是要制定一份研究计划书,即填写研究课题申请书。研究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此课题能否获得专家的认可和批准、以及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描述和分析了远程教育研究计划的价值、研究课题申请的过程、研究课题申请书的组成部分。章的最后部分用实例阐述如何撰写远程教育研究课题计划书中的论证部分。作希望,本能帮助远程教育工作提高撰写教育研究计划书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伟丽  陆伟忠 《海外英语》2012,(20):107-109
听力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听力测试的设计中,试卷设计者应该将信度和效度结合起来。该文对测试的两个重要因素——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在听力测试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畅 《考试研究》2008,(4):91-101
高考考生作答试卷主观感受问卷是命题效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重要工具。本文以考生对试题难度、抽样水平的主观感受以及作答时的心理焦虑程度等三个因素为标准编制问卷,并在某市高考考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是一个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可以为高考命题的效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混合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它是在美国质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范式的争论中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和系统哲学。混合方法研究程序设计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的、选择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资料、使数据合法化、得出结论并撰写最终报告等步骤。其突出优势是在研究中能增加交叉性优势,压缩非重叠性弱势,提高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相似文献   

11.
I argue here, that, ultimately and in large part, the stakes of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re conditioned by the various ways of conceiv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I attempt to explore and put forward one such way that I view as potentially more helpful than others. I begin with 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the implicit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that have informed or grounded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the broadly conceived Germanic and Anglo-American contexts. I then examine the tensions around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role such tensions play in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my interpretation, the polemics surrounding this topic have significantly shaped the course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has taken. Examining such polemics, then, might be useful in the effort to approach risks, prospects and visions and to develop the perspective of a recuperated, enhanced but modest philosophical intervention in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PBL)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对这一新事物,我们正在认识,正在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类3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7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曲阜师范大学杜以德主持的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由温州大学杨彬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组织构建与企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基于温州地区企业教育改革的实证分析》通过鉴定;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贺星岳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因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免于鉴定。  相似文献   

18.
19.
20.
Action research i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inquiry in which the teacher's role is seen as key to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methodologies developed by the Logo Ac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 a national network linking 100 teachers at nine sites – that facilitate and support collaborative inquiry by teachers into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mprove, develop, and incorporate new forms of student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The project focused on the Logo computer language, a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roblem‐solving and mathematical inquiry. The authors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action research as an evolving discipline. They identify three phases of a year‐long action research cycle, and describe key strategies developed by the project to support teachers in taking on a research frame of mind, identifying areas of concern, and undertaking and completing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 The paper includes several illustrative examples of action research investigations undertaken by teachers, and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s to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volved. It closes by making a case for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itiatives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