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钟爱《中国青年报》,有一百个理由。可是有时又觉得一下子很难说清。既为它的选材和报道角度感动,也为它的说法和直言感动,更为它的大照片感动。比如4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头条刊登的一幅大照片,就再一次深深地感染、打动了我。刨去刊头和报眼的位置,这幅照片大约占了报纸四分之一版面.我拿着报纸,放到一定的距离端详,忽  相似文献   

2.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3.
徐斌 《新闻实践》2013,(4):F0003-F0003
新春之始,照例要评析荷赛照片。这一回,浙江日报记者储永志的《热身》获第56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这幅照片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又能产生回味的难得片子。它首先吸引人的是强烈的形式感、简洁的元素、愉悦的色彩、奇险的构图,呈现出的那种气质犹如妙龄女子的“静如处子、动若脱免”。更可喜的是,这幅照片除了拥有美丽干净的外貌以外,它还能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深度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这幅非常普通的照片(图一)是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在嘉兴县农村拍摄到的,随着社会发生翻开覆地的巨变,这幅照片也变成了"名作".  相似文献   

5.
不是塑像,酷似塑像——这是孙振宇同志拍摄的这幅照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这幅照片今年七月摄于胜利油田。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每开采一吨油需要向地下注入两到三吨水。胜利油田靠近渤海湾,有的地方海拔不足一米,但淡水奇缺。要采油,就需在平地上垒起大坝,建造水库。垒  相似文献   

6.
周凤桥 《新闻与写作》2005,(3):F002-F002
乍看这幅照片——《矸石山上拾煤人》,可能一下子被画面上的天、地、人所吸引。细细品味,就会被带到照片的拍摄现场——平顶山境内的矸石山上。  相似文献   

7.
新闻照片是运用照片的画面作为语言(当然是“形象语言”)去报道新闻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它与文字共同构成了当今平面媒体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评判新闻照片的优劣。应当是看这幅照片的画面所蕴含的形象语言的多寡,也就是看照片的形象表现力是不是够强了。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叫众志成城,看看这张照片您就知道了。 这是一幅拍自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现场的照片。映秀,这个大山里的小镇,在大地震中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伤亡惨重。由于道路不通,最初,救援人员只能徒步进入灾区,翻山越岭,疏散灾民,抢救伤员,搜寻幸存者。这一幅感人的照片就从这里传向了世界。我们暂且给这幅照片取个名字叫《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9.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12,(5):93-95,97
法新社阿富汗籍摄影记者马苏德.侯赛尼拍摄的《绿衣女孩》(Girl in the green dress)荣获了今年普利策突发新闻图片奖。美国一些主流大报当时对这幅照片的突出处理,可以看出其高超的编辑水平。这幅作品题材和主题都很经典,视觉表达上也很传统,它的获奖让人们看到了普利策奖的一些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勇 《军事记者》2008,(8):58-58
自中央电视台播出了3岁男孩郎铮在担架上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照片后,这个镜头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视线离开屏幕,每当想起这个场面,我都会潸然泪下,感叹这个出人意料的情节,感动于孩子与生俱来那颗感恩的心!很快,各媒体就将这幅照片放大后呈现于受众面前。《人民日报》率先刊出,  相似文献   

11.
年终分配     
贾生华拍摄的这幅照片,反映的是陕西省澄城县醍醐公社季家坡大队年终分配的情景。这个队是有名的穷沟窝,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以来,一年就改变了  相似文献   

12.
2006年8月22日,世界许多大报在头版刊登了二战经典照片《国旗插在硫磺岛上》的作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逝世的消息。《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这幅曾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价为“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的照片以及它的作者再次成为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13.
追求创意     
田非拍摄的《防假之心不能无》,给我们两点启示:一个是创意。新闻摄影是客观事物的纪录,有什么创意可言?看了这幅照片,就会得出肯定的答案。新闻摄影的创意绝不是制造新闻,它依据于生活本身新事物的层出不穷,表现为记者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手法。过去人们没少见表  相似文献   

14.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7,(5):F0002-F0002
虽然这幅照片拍摄完成距今已有三年时间了,但其作为一幅颇有深意的新闻人物照片,还是有些值得称道的因素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16.
一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这幅水车的照片分别刊登在封面和书的首页上,我们才有幸见到当年古老水车的模样。其实,这原来是十辆一组的水车群,就在今天兰州的黄河南叉道教场河一带而小地名原来叫“十辆车”的地方。十辆水车连成一组,伸向河心,“并排添设,如同十指”,因水车“遇旱则水落而车悬空…  相似文献   

17.
偶而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一本《我心中的鲁迅》,正文前面有四幅照片。出版说明中讲,编选这本书时,注意到流传较少人们不易找到的文章。从照片来看,可能也是按照这个要求选的。比如第三幅,鲁迅和肖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斯沫特莱等七个人在一起的照片,人们常见的已经被修改为只有五个人了,本书选用的这幅照片,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照片上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林语堂,没有指明;另一个说是杨杏佛,这就错了。编者根据的是1933年2月17日的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发现与抓取新闻事件中的最佳瞬间,而且要用“心”抓取。 《喜人的钻石婚》这幅新闻照片的作者就抓住了两位钻石婚老人在庆祝仪式上的精彩瞬间,突破了一般婚庆场面的表现形式。 在这幅照片中,记者所摄下的不光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瞬间。其一,饱  相似文献   

19.
满洲里口岸国门前,原中苏边境会晤站旧址展厅陈列的这幅珍贵照片,记载着一段真实的故事。(现此照片珍藏在满洲里市档案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喧嚣一时的照片被人淡忘了,有些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这幅《山村娶来新媳妇》。 表现结婚,可以有很多的拍摄机会。一般都把拍摄的重点放在婚礼的热闹场面,如夫妻对拜什么的,因为这是整个仪式的高潮,有利于营造画面的喜庆气氛。这幅照片的作者山西忻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