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初曦 《上海教育》2000,(9):13-16
“复兮旦兮,兴我中华”。自从复兴中学诞生以来,复兴人以“兴我中华”为己任,经数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成为上海市一所以教改著称的重点学校之一。1994年,在上海市委、市府决定在城乡结合部建设10余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决策下,在虹口区委、区府的领导下,一所崭新的复兴中学——复兴高级中学呈现在世人面前。校园占地80亩,建筑面积10143平方米,现有班级29个,学生总数1284人,教职工176人。一所具有数十年经验积淀的学校,揭开了它历史的重要一页:如何承前启后,把复兴高级中学办成具  相似文献   

3.
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保障;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主体。  相似文献   

4.
适应发展需要 深化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5年以来 ,我校一直在探索电工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我们培养的是担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人才 ,具体地说 ,就是培养有较强工作能力与适应性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因此 ,根据科技经济发展对非电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传统的电工学课程迫切需要改革 ,应该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能力培养。通过十多年的探索 ,我校“电工学”课程改革逐步明确了思路 ,那就是 :从调整课程设置入手 ,以加强电子技术和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创建新的教材内容体系和实验内容体系为手段 ,建立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新体系。我校电工…  相似文献   

5.
一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承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它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全部要义的钥匙。它更是一个引擎,一个驱动"中国号"动车组滚滚向前、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引擎。横空出世,莽昆仑。  相似文献   

6.
面对未来10年,中国的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持续深化的问题。概括地讲,深化课程改革,就是在总结与反思过去10年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地将课程改革推向更加成熟与更加完善的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检验课程改革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所有参与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有中国概念;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要做创造性转化;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世纪.文化的复兴需要文化大师、旗手,张岱年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张岱年先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师"作用,可用八个字来概括:"立志"、"争鸣"、"发现"、"发明",即立志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振兴,争鸣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景,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内涵,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当然这种课程文化不仅仅是教材文本承载的文化,更包括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西方课程理念移植过来,这些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都在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回答为这条道路指明了方向——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生存以及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的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的道路升华,无一不铭刻着文化的烙印。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要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作为支持。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了兴盛的文化繁荣,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高以及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的素质。面向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获得了一次大发展的时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也将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它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终极追求与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育人,即培养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新人。作为育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载体,课程文化理应在高质量育人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文化,具有不同的形态以及对基础教育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辩证把握课程文化建设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守课程文化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实践的合用性原则,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背景下,结合校深度课程改革的现状,依托Moo-dle开放式课程平台,设计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并将此模式应用于软件模拟类课程和信息处理类课程中,检验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开始的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14个年头,回顾来路,新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教师整体的课程意识日益提高,学校逐渐重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地方课程量大质优,校本课程异彩纷呈,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的三级课程整体建设顺利推进;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课程管理制度渐成体系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论坛》2005,(3):73-76
提供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有效教育行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基本目的,走课程化多元开发之路。紫小从传统经典化、地方艺术化和学生现实生活吸取源头活水,建构了经典化诵读、绵竹年画、数学探究性学习、普及性器乐、快乐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大批校本课程,形成了落实课程的认识建构和技术系统。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紫小课程化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鼎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并进。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化,紫小以有效管理,保障了课程化建设扎实有序地挺进纵深。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对原先保守、孤立的教师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师文化系统。其中,合作性教师文化对课程改革、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师文化的建立需要教师自身改变,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反思性实践文化,倡树自主创新、勇于负责、敢为人先、不畏艰辛、热情自信的精神。这对改良民族文化与现代新型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课程改革的种种不完善与之它在文化意义上的作用相比是可以宽容对待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影视文化是传播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影响力最迅速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突破点。反观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发掘中国影视文化发展资源,解决影视文化发展弊端,对我国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喻型教师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来分析我国的教师文化,认为我国当前的教师文化属于以重复为主要特征、缺乏创新性的“后喻型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是以开放、不断创新、面向未来为主要特征的“前喻型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从现状来看,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属于浅层学习,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兴起的深度学习理论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改革,教师角色多样化,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二是教法改革,采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课后反思,拓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三是教材改革,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材体系,让所教内容符合学生知识结构、对接专业岗位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