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友超 《班主任》2011,(3):11-13
说到"教育行者",常令我想起李开复先生。1998年,李开复先生建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虔诚地行进在支持中国教育的道路上,从《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开始,他不间断地通过与中国学生对话、帮助他们解答人生的困惑等方式来实现他对中国教育独特的关注和投  相似文献   

2.
走近MOOCs     
<正>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  相似文献   

3.
李希贵校长是一位富有思想内涵又具魄力的校长,我非常仰慕。《人民教育》两年来连续十几期刊登李希贵校长的《学校管理沉思录》,在我是一道精神大餐,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李希贵校长的这组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无数的关注、热议和学习,为什么在担任山东潍坊教育局长时推行改革能把教育打造成潍坊市的第二张城市名片?为什么在担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推行改革能引起全国同行的广泛推崇?我以为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对常见的教育现象进行"沉思",  相似文献   

4.
许博渊 《教育》2011,(31):57
苹果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去之后,中国网民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许多人把目光集中在教育上,认为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是扼杀青年的创新意识,阻碍中国产生乔布斯的根本原因。这样说大致没错。但如果进一步发问: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为什么会顽强地坚持应试教育?要想给出合理答案就比  相似文献   

5.
我是传奇     
木兰 《同学少年》2011,(11):48-49
王咏刚、周虹,编辑,撰稿人,乔布斯迷,与李开复合作多年。王咏刚是谷歌公司资深软件工程师,著名技术撰稿人,曾在《程序员》杂志开设技术专栏,著有《道法自然——面向对象实践指南》等技术专著。  相似文献   

6.
非常高兴能和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在这里探讨一些问题。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老调子已经唱完》。我说,我现在是"老调子"还没唱完,老唱"老调子"。为什么"老调子"没唱完?因为现在的教育还是那个样子,还是没有多少改变。所以后来,我说我只好"老调子"再唱吧,希望唱到以后能对教育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4月19号和4月26号央视一套《我们》节目请来了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做了一个关于"谈创新思维"的讲座。李开复先生通过现场互动对如何在当今教育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想做了非常精彩的讲解。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创新教育"的思考。"创新教育"是以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教育界应该关注李开复这位人物。李开复一直虔诚地行进在支持中国教育的道路上,从2000年《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来,他不间断地通过与中国学生对话、帮助他们解答人生路上的困惑,来实现他对中国教育独特的关注和投入。青年需要李开复这样的导师式人物和他们谈学问,谈为人,谈理想,谈前途。李开复在青年中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们这些媒体人感受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在本刊学术顾问刘奎林教授的指导下,在编辑部同仁的大力配合下,这部二十余万字的《创新教育学》,将从2013年起,刊登在本刊显著位置上。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视域下定义教育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涛  姜宇 《人民教育》2012,(12):2-6
本刊从2012年第10期开始进行"关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探讨",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教育质量标准的文章,如王忠敏的《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思考》、赵伶俐的《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统摄教育质量》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的《时代的选择: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为什么关注该话题?源于我们一个基于常识的判断:没有标准的质量观,不过是"空中楼阁"。所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既是《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深入分析国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的辛涛、姜宇提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的核心应确定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应着手厘清质量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等等,颇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本期“时文英华”为大家选取了两组文章,分别是“改变时代的乔布斯”和“与大师相遇”。 曾经有人说过: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夏娃的苹果带我们看到这个新世界,牛顿的苹果带我们了解这个新世界,乔布斯的苹果则带我们体验这个新世界。其中,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用他的苹果征服了几乎整个世界。“改变时代的乔布斯”选取了两篇文章.第一篇节选自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三个故事诠释了他成长、奋斗、创业的经历,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二篇是李开复为纪念乔布斯而写。李开复笔下的乔布斯是个“魔术师”。他并非完人,却令人震撼。乔布斯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乔布斯的成功原因、人生改变、人格魅力等,不仅给李开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启发着有激情、有梦想、希望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  相似文献   

13.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  相似文献   

14.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  相似文献   

15.
赵力霏 《教育》2006,(2):45-49
中国的教育界应该关注李开复这位人物。李开复一直虔诚地行进在支持中国教育的道路上,从2000年《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来,他不间断地通过与中国学生对话、帮助他们解答人生路上的困惑,来实现他对中国教育独特的关注和投入。青年需要李开复这样的导师式人物和他们谈学问,谈为人,谈理想,谈前途。李开复在青年中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什么启示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正从教二十多年,为了在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平时也自觉去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但是接触到的大多是国外的教育理论,理解起来艰涩难懂,不断挫伤自己的理论自信。有时候,自己边阅读边思考,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思想宝库里并不乏教育论述,像《学记》《劝学》《师说》等古代教育专论,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身边却缺少自己的教育专著呢?面对这些古代教育专论中的本土教育思想,我们该做什么?该结合时代特点对其进行怎样的转化与改造?直至今天在读完山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写高考作文,要强调"中心明确"呢?我们读《红楼梦》,能概括出这样一个中心吗?鲁迅不是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为什么考生就应该写一个"中心明确"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18.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们这些媒体人感受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在本刊学术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们这些媒体人感受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们这些媒体人感受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在本刊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