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生成(speech production)和言语理解(speech understanding)是语言交际中十分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对有关言语生成和理解的几种心理模型予以讨论,探讨言语生成及理解的过程和实质。  相似文献   

2.
阮雯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107-109
口译思维不是一般意义的抽象思维,它包含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交错运用。口译的理解不等同于常人的自然理解,它更是一种在心理上将注意力指向原语的全部信息、并对内容进行思维加工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口译思维中的一些基本特征,了解口译思维中的言语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3.
贺晓丽 《考试周刊》2007,(33):48-50
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对导游口译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导游口译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风景、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等等讲解的翻译,还会涉及到陪同客人在就餐、购物时或者与旅途中其他人的交流。在这些方面都会体现译者主体性。本文将以乐山大佛导游口译为例探讨译员主体性的表现,并讨论应该如何培养导游口译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商贸英语具有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缩略语多、句式复杂等特点。该研究基于对其词汇和句法特点以及翻译技巧的基础上,对商贸英汉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实例分析本文发现,优秀的译文必然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传达高水平译文,梳理并排除原文歧义,希望能对今后商贸英语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单阐述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问题,并引申至翻译研究领域.通过回顾译者身份并且分析其在"理解","意图"和"表达"三个方面中翻译行为的差异,进一步说明译者是唯一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汪洁赟 《文教资料》2008,(18):22-23
本文从选材、采用的文体和翻译策略分析梁实秋所译的<李尔王>,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从考查影片字幕翻译中的改写现象入手,分析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净化现象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  张映先 《文教资料》2006,(13):45-46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辩证地说,创造性叛逆是否以忠实为导向是由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主体目标所决定的。译者主体性导致了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合理利用创造性叛逆这一实用原则在自身主体性的操控下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吉尔的口译理解等式出发,探讨造成口译中信息差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以及理解中的分析障碍。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文化转向”使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重视。本文从创造性叛逆角度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主体性有其受动的一面,基于创造性叛逆的三种类型,即特色翻译、有意识误译和改编,以《红楼梦》英译本为语料,分析了译者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不同译文风貌的主体性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译文是译者思想的体现。鉴于《左传》的叙事性,从叙事学角度解析理雅各和华兹生所译的两部《左传》英译本,可从中窥见译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这两位译者通过控制注解,重组叙事材料,选择叙事风格等手段实现对文本的干预。而这些干预手段的运用体现了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  相似文献   

16.
胡鹏  王琴 《文教资料》2006,(26):173-174
由于英汉诗歌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音系,所以把原语的节律直接复制到译语中是行不通的。而译者在自身主体性的操控下却可以不受原语束缚,通过各种手段补偿英汉语节律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未尽之处,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风采与精髓。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也影响着翻译结果。以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在接受原作过程中和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族语译者更能准确把握原作思想,而外族语译者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更易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总是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中心,却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哲学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工作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傅东华先生的《飘(中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口译是一种有源语说话人、译员和目标语听话人同时参与的特殊形式的交际.在口译过程中,受到口译自身特点的制约,译员往往会采取多种翻译策略来处理源语话语中所传达的信息,这些都是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都是传递从源语话语中所获取的最佳关联的结果,也是其作为虚拟说话人(即说话人的代言人)追求话语最佳关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全盘接受发展到现在的颇多批评,甚至有全盘否定的现象。译界以前对此理论的评论视角多集中在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检验等层面上。本拟从译主体性入手,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翻译主体性研究”为背景,以译主体性理论为理论依据,并借用译主体性的概念与内涵来揭示此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此理论未足够重视译的主体性,同时揭示此不足的三个表现及其存在的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