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标点符号有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看下面一段文字:“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是一幅表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落蕊轻扫图。落蕊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构成这幅画面主体景物,引起作者产…  相似文献   

2.
<正>《故都的秋》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经典散文篇目,历来颇受高中学生的喜爱,但是很多学生更多地是对其感性上的喜爱,还有很多地方学生很是困惑,如天是蔚蓝色的,为什么课文上写"碧绿的天色"?扫帚的丝纹为什么既细腻又清闲还落寞?为什么文中要讲到"囚犯"?为什么说"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等等,其实这些地方正是《故都的秋》的"秋味"所在,也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文本中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来的清,来得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相似文献   

4.
翻阅以往参考书对于《故都的秋》一文的解析,多将其主旨定为了"悲秋"。但我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下认为他其实更想要表达的是对北平"秋"之偏爱。我认为本篇课文,很好的诠释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诗句。文章看似像一篇悲秋之作,实则是一篇喜秋之作,非悲却喜。本文分别从他笔下北平独特的"秋"味、惬意的"秋"意、奇特的"秋"景三处,看出他心中对北国的秋的"偏爱",以及笔者从文章中获得了乐观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5.
将《故都的秋》~([1])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相似文献   

6.
曹苏梅 《老年教育》2014,(12):20-20
<正>我的一个老同学,年轻时靠自己的努力与才能,很快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后又稳稳地当上了单位"一把手"。他德才兼备,政绩突出,且很受干部群众喜爱。就在他还未觉得自己老的时候,却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清闲了,无事可干了,他觉得人生没有了滋味。我对他说:"你目前面临的是享清福还是享洪福呢?你权且把当官在位、人前风光看作享洪福;把无职无权、清闲  相似文献   

7.
<正>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怪现象:老师很忙,忙着备课,忙着讲课,忙着批改作业,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却是比较清闲、比较放松的一门课,上课听不听、作业做不做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不是很大,不少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出工不出力",人在课堂上,但状态不在学习上。很多语文老师也觉得自己想尽  相似文献   

8.
秋之窗     
秋平静而细腻地缓缓融入人间。不知不觉,只是在偶尔回头的一刹那,发现原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烙下了秋的痕迹。窗外,秋雨淅淅沥沥地不知下了多久。我漠然坐在窗前,抚摸着每一滴从我指尖滑  相似文献   

9.
逆风青春     
<正>1我跟在他身后,背着书包。这是我三年来第一次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我觉得我疯了,又觉得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我盯着他的影子在地上拖出一条长长的痕迹,映照在落日余晖下竟然显得有几分悲壮。"今天是这部电影上映的最后一天。"他看起来心情很好,"我早就想看啦!"我点了点头,违心地说:"其实我也早就想看了。"虽然我对这种文艺片一点兴趣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开始时对这样一部少女漫画,是怎样也提不起兴趣的。只觉得作者的画风不错.既细腻又简洁.不像我印象中的少女漫画--线条与分镜纷纷扰扰的看着就头疼。随后一页一页的看了下去,缓缓地就被望月花梨带入了小椋的世界。一个总是不能畅快呼吸的女孩,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下,为了保护自己而往身上套上了厚厚的"壳"。可是这层"壳"非但没有保护自己,反而阻断了  相似文献   

11.
清晨,窄窄的一条街被商贩们占了个水泄不通,叫卖声充斥着整条街道,让人耳根子一刻也不清闲,更可恶的是有人在街上大声吵架,全然不顾面子,连那些不堪入耳的话都说了出来,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
<正>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就这样悄然而来。"万美之中秋为最。"我们不需要登香山而览红叶,不需要临湘江而观秋水,单是从诗人摹秋的众多诗词中就可以窥豹一斑。范仲淹把秋天写得极为精致,细腻的语言情韵中散发出悠然超脱的心灵意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范翁的诗情中出现秋色连波、斜阳接水。他在芳草无情、酒入愁肠的相思泪中,生发出万丈秋之豪  相似文献   

13.
<正>"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不会说话,但是凭着花和果实,自然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出一条小道。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景仰。《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  相似文献   

14.
奉承有方     
牧原 《高中生》2009,(22):49-49
一古时候,相传有位极善奉承的人,一天他应邀到朋友家作客,席上还有四位客人。他问甲:"老兄离此甚远,为何早就光临了?"甲说:"我是骑马来的。""噢!威风威风!"他又问乙:"老兄贵府也不近,何以如此神速?"乙说:"我是坐轿来的。""嗨,阔气阔气!"他又问丙:"老兄那儿道儿不便,为何来得也不晚呢?"丙说:"我是步行来的。""啧!清闲清闲!"他又问丁:"老友你是……"  相似文献   

15.
我决定开辟一个全新的亲子沟通渠道——家庭"BBS",即一个硬皮笔记本。全家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帖"、"跟帖"。我在"BBS"上发表了第一个帖子,起因是九岁的女儿亲自择菜、洗菜、炒菜,我焖上米饭就清闲地坐在沙发上看书,忽然想到要表扬一下女儿。亲爱的小米:你炒的小油菜又香又脆,很好吃,你真能干。爸爸妈妈觉得有你实在太幸福了!  相似文献   

16.
"未谋面的读者,都以为我是‘20岁’的倩霓姐。""老爱了。"在一个交流谢倩霓经典作品的网帖中,一名"粉丝"这样表白。"记得初次接触她的文章是在《儿童文学》上,当时将《跟阴雨有关》看了无数遍,也哭了无数遍。"另外一名"粉丝"则表示,谢倩霓的小说文笔细腻,自己恍惚觉得它们是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写的。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18.
<正>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和"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从未深究。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仅形象生动、非同一般,而且还寓许多人生哲理于其中。"凹"者,深陷也。这不难令人想到埋头苦干,扎根生活。而"凸"呢?不正像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任何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唾手可得的。没有春的耕耘,哪有秋的收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的一生也只有以埋头苦干为基础,向着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钱映雪 《文教资料》2014,(36):82-83
毕飞宇的一部《青衣》让筱燕秋家喻户晓。在筱燕秋的心中,《嫦娥》是她的全部。她因《嫦娥》而生,因《嫦娥》而死,这戏蕴涵着她的一生。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强烈的矛盾对比,将筱燕秋的执着、骄傲与美丽刻画得无可替代,同时也让人引起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刻追问。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第198页)。"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即可知此处"闲人"绝非"清闲"之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