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司方维(以下简称司):老师,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外省第二代女作家,眷村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可以先请您谈谈对眷村的看法吗?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的当代黑人女性优秀戏剧作品的发表及她们所取得的成就,无不表明黑人女性的写作再也不是"边缘性"的,其身份也逐渐与"第三者"决裂。笔者从当代黑人女性戏剧中主要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安排等多方面来解析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从而加深对黑人女性戏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台湾戏剧《人间孤儿》植根于台湾人社会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主体身份的诉求。戏剧运用叙述、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以及对历史叙述的解构和重构,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观照,试图建构台湾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些解构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却以落入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告终,所谓台湾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观。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质的电影,它是台湾文化本土化的结果,也预示了台湾电影和社会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电影通过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一种体现台湾本土自觉的身份认同,其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这种身份的确认。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需要包容面对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台湾散文趋向以不同方式寻求身份认同路径与主体性建构。“寻根”书写是其中至为重要的表现。创作主体通过文化寻根书写,融合传统文化价值追索、生命意义探究及精神救赎等丰富内涵,寻求自我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与认同,既对台湾社会民族新文化精神的铸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注意批判以话语和认同重构为目的的台湾文学史重释写作中所包含的扭曲史观与认同错位倾向。  相似文献   

6.
"聋人身份认同"(Deaf Identity)是国内学界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是值得重视的一项课题.本文对几个相关问题作了探讨:(1)"聋人身份认同"的内涵;(2)对"聋人身份认同"现象的案例描述;(3)国外对"聋人身份认同"类型所做的划分;(4)对促进"聋人身份认同"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身份认同"这一文化概念的现实通俗层面作为切入点,以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包括素质水平、教学任务、思想状况、职业规划等,从而探究其身份认同的相关社会性表象和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8.
陈云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他一直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他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维护邓小平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地位的过程中,在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在丰富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建设思想的过程中,他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陈云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实际地位与作用仅次于邓小平。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认识到自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台湾原住民族论述在建构文化身份的时候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他们利用罗马拼音文字直接书写、原汉对照书写及各种语言杂揉的三种书写策略进行探索.虽然原住民的探索保护了自己传统并加深外界对其了解,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其发展充满艰辛.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既能更有效地实现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针对目前在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角度提出整合的模式:计算机辅助系统、个别化教学系统、综合学习系统.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李煜的词作自始至终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有乐有怨,有愁有恨,错综复杂。但是,从整体上看,李煜词的情感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主要表现为在内容上由小而大,在情感处理方式上由内而外。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5,(4):93-97
从古至今,诗家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众说纷纭。其实,无题诗是李商隐对爱情和生活的表达,是对才华不被认可和生命忧患的感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对无题诗的含义与寄托进一步讨论和解读,特别是对艺术表现的特点深入分析,从而对无题诗作出更合理的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话语"和"身份"的内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话语建构分析和课堂交互控制分析两方面探讨教师"权威"身份在课堂话语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特别的明星。他命途多舛、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一共创作了243首诗歌。在这243首诗歌当中,有80余首带有"鬼""神""仙"等意象,被称为"神鬼诗",至今受到人们的珍视。我们从内容、艺术特征、影响等方面分析李贺的"神鬼诗",可以进一步认识李贺的思想及人格。  相似文献   

18.
师陀《结婚》主人公胡去恶的特殊"乡下人"以及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对乡下的冷漠、对城市满腔热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对城市身份追求的过程中,主人公屡屡受挫,与城市"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最终使他陷于绝望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因而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迫切.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使得他们形成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信念、掌握关于创新能力教育的知识以及具有创新能力教育的技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