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有一种规劝诗深含哲理,教人处世为人,劝人为善,促廉戒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安徽省桐城县六尺巷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史载,桐城张英,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因宅基地纠纷,写信给张英,请求他以京官的名义参与宅基地纠纷,不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信后,给家人写去这样一首劝解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这首规劝诗后,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叶家见张家退让,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闻名遐迩的六尺巷。以诗词…  相似文献   

2.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提起这首诗,人们自然想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宰相张英,也算得上是我们的安庆老乡,他接到家人因吴姓邻居占用宅基地而求援的书信,便以此诗回复,结果家人让地三尺,吴姓也深受感动,同样礼让三尺,形成了闻名乡里的“六尺巷”。  相似文献   

3.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父母家与一位姓叶的侍郎家是邻居。有一次,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一封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自己的美名。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  相似文献   

4.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爷便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户人家便退后三尺,邻居一见便心内惭愧,亦退后三尺——于是成就了这六尺巷。  相似文献   

5.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6.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给亲人的家书中的一句话。正是因为张英的宽容,才使"六尺巷"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学会宽容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从古至今,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悲剧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争强斗逞,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人们如果变得冷静了、明智了、宽容了,世间就不会发生太多的悲剧,不会出现太多的不幸. 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六尺巷".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与邻居在宅基地上发生争执,家人飞书,让张英"摆平".张英给家人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张英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相似文献   

8.
●文题一宽容是一种美德[阅读材料]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家中与当地叶姓争地界不休,家人要他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权势出面干预,压叶姓退让。可张英却给家中寄诗一首说:“一纸书来只为墙,  相似文献   

9.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  相似文献   

10.
桐城六尺巷     
正路过小镇桐城,决定下车游览一番古今传扬的六尺巷。独自一人,按着路人的指点,在桐城的西后街,寻到了这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六尺多宽,百米来长,地面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的来由是有一段佳话的。相传,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做了宰相,家人打算扩大  相似文献   

11.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这是2006年11月,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给“六尺巷”的题词。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有许多以数字命名.一线天:黄山玉屏楼和苏州天平山均有“一线天”,而奇险当推福建武夷山的“一线天”.二七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而建.三处笑:相传泰山普照寺外有三位年龄同是99岁的老人相聚.其中一位说:“老婆长得丑,活到九十九,”三老听罢同时大笑,因此而得名.四声谷:位于江西弋阳圭峰山,游人在此高喊三应回声,因此得名.五人墓:位于苏州虎丘青山桥畔,为明代反抗强暴的厂卫而捐躯的五位义士之墓.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县,清代宰相张英与邻居互让地基,各后退三尺筑墙…  相似文献   

13.
六尺之孤     
<正> 六尺之孤,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纂的《汉语成语大词典》释曰:“尺,指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市尺的六寸。孤:幼年失去父亲。指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这个解释大体不错,但给人一个疑问,尚未成年的孤儿为何仅以六尺来衡量?考《周礼》卷十三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曰:“七尺谓年二十知者。《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六尺谓年十五,故《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注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后汉书·明帝纪》:  相似文献   

14.
本期格言     
有人说:有多大的能耐,能做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大的胆子,能干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少钱,能办多大的事。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还是更相信:有多大的胸怀,能做多大的事。据说清朝有一位大学士,在京城听说家人同邻居为争一墙之地闹得不亦乐乎,便写信劝告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让便让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也让出了宰相的度量。在这里,胸怀是容忍。有人问三个正在干活的泥瓦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在砌砖,第二个回答在盖楼,第三个回答说在干一件事业。后来,第三个人成了建筑公司的老板,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而第一个人却仍然在砌砖。…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表现就是质疑精神。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生活需要宽容友善"使用了这样一则故事——"六尺巷"的启示。故事讲的是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叶家修墙院占了张家三尺地,张  相似文献   

16.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相似文献   

17.
六尺巷     
《红领巾》2008,(6)
清朝时,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精城一人。两家是邻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一地皮,发生一了争执。张老夫人便写信给京城里的儿子,要他出面干预。张廷玉看完信,做了一首诗劝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台皇。”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上的运算要用加减乘除,可不少对联也用上了加减乘除,读来妙趣横生。请看一副对联:绿鸭浮水,数数一双四只;赤虫出洞,量量九寸十分。“绿”与“赤”属颜色相对,同时谐音“六”与“尺”。上联讲鸭的只数,下联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为一尺。相传古时一对新婚夫妇洞房花烛之夜吟成这样一联:六尺红绫,三尺系腰三尺吊;一幅棉被,半幅遮身半幅闲。联语中运用了减法:上联六减三还剩三,下联一减半还剩半。还有一联,直接以乘法口诀入联: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下;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在“…  相似文献   

19.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20.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