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入水深者得蛟龙".对于企业报记者而言,这水指的就是基层,企业报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抓到"活鱼".不深入基层,光靠漂在上面就不能了解具体情况,不可能发现,不可能积累,最终会失掉新闻报道的源泉.深入基层是企业报记者最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就生长在企业一线,与基层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3.
我是在基层搞报道工作的,经常与一些记者打交道,颇有感触,特向有些记者同志提出三点建议: 一、不要孤军奋战。有的记者深入基层,由于采访心切,只顾摸采写的线索、素材,而忽视与基层通讯员取得联系。记者就象军队的主力军,而基层通讯员如同广大民兵,每一个记者要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如能和通讯员协  相似文献   

4.
吴悦峰 《新闻实践》2011,(10):20-21
今年1月份起,浙江之声电台按照浙江广电集团的要求,开展了深入基层采访报道活动。这一活动以“真实记录时代,真情关爱民生”为主题,重点关注基层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领域,深入反映基层群众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浙广早新闻》、《浙江新闻联播》开设“记者新春基层行”、“来自基层的报道”等专栏,迄今共播出记者采写的稿件100多篇。  相似文献   

5.
王邻 《新闻窗》2012,(3):4-4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这是置身于“走转改”活动的切身体会。按照集团的安排,2011年11月起,我成为贵州日报黔东南记者站的一名驻站记者,有了更多机会深入基层一线,踏入苗乡村寨,领略民俗民情,观察生活百态,体味时代变迁。带着一双新奇、兴奋的眼睛看基层,采访写作的视角和立意有了不同于往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每一位青年新闻工作者都希望能够尽快成才,但是成才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方法对头,才可以少走弯路。作为地市级党报的记者,我们感到最重要的是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如何才能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呢? 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吃透精神,找寻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基层群众意愿的联系点,我们认为这是深入基层采访的基础。要想做一名高水平的记者,观察问题时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并以此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这样,大局在胸,面对新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时,就会把它放到更广阔的范围里观察、分析,就不会盲  相似文献   

7.
刘福勇 《新闻窗》2012,(5):116-116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是当前新闻战线的重要工作职责,而且是媒体从业人员始终坚守的历史使命。记者的感动源于基层的生动,不深入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无从谈起,因为基层才是新闻报道的活力源泉,新闻报道要感动别人,记者首先要感动自己。  相似文献   

8.
在转型期的基层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超出我们的想象。要读懂并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基层社会,记者不仅需要理性的头脑,也需要一颗滚烫的心。记者要让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温度,就必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立足百姓,让自己成为一名记录者、感受者以及体验者,方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来。做有温度的新闻,才能温暖我们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县报记者身处基层,这对深入群众,及时捕促新闻,显然是十分有利的。可是近年来,我们有些记者身在基层,却并未深入基层,反映在报道上“死鱼多,活鱼少”,或者“雨打阴地,富裕地区倾盆大雨,贫困山区不见毛毛雨。”新闻报道工作中脱离实际和不平衡的现象,集中反映了记者采写作风上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新闻采编工作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记者、编辑能够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及辽宁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华商晨报社从去年8月下旬开始,在全社范围内深入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截至目前,华商晨报社记者、编辑已经在全省建立了11个固定走基层联络点和数十个日常走基层联系点,100余名记者、编辑累计深入基层近200余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组织、采写稿件过程中,需要基层通讯员的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讯员是记者与基层沟通的"桥梁""纽带",是记者的"耳朵""眼睛""助手".一个身边聚拢着通讯员的记者深入基层,如鱼得水,不仅工作开展得轻松顺利,还交了一些很"铁"的朋友,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2.
我在基层新闻单位干了20年采编工作,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记者在基层受欢迎的程度大不如从前.过去是基层干部群众"盼"记者们采访,现在是"怕"记者采访.过去"盼",是因为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反映实情伸张正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群众没有距离;现在"怕",是因为一些记者要出专版拉广告,要钱要物,甚至敲诈勒索."一盼一怕",真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新闻媒体正在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因为基层是记者成才的沃土。每位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工作的作为大与小,同他们深入生活的深与浅是紧密相关的,采访的深度,决定写作的厚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业绩来丰富充实新闻报道内容。新闻界的有识之士,都是把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看作是记者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通讯》2012,(1):5-9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新华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认真落实。新华日报及各系列报、网站等按照有关要求,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锻炼采访,并开辟了“走转改”专栏。  相似文献   

15.
王勇 《中国出版》2012,(15):53-54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我党对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具体要求,而作为服务对象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人报,其记者一贯有"平民记者"之称,这给他们写出精彩的民生新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前提是必须植根于基层的肥沃土壤。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适逢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两项活动的目的不同,其宗旨却殊途同归,这给工人报记者提供了关注民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深入基层是记者新闻职业生涯的新起点,这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安徽阜阳地区买了一部录像机,地委书记陈复东与记者约法三章:录像机的镜头要少拍领导,多拍群众;少拍会议,多拍先进典型;地委机关那个单位要录像,那个单位自己出钱。这约法三章定得好,它向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不要停留在会议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及时反映群众申的先进事迹。这个地区的摄影师根据这约法三章的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基层拍摄了几部反映先进典型的新闻纪录片,有的还在全国电视纪录片评奖中得了奖,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稿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深入基层加工后登载,他庆幸自己的稿件见报,但也感到很自卑,搞了这么多年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没长进。我在安慰这位通讯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深有同感。记者不厌其烦地帮助通讯员改稿,并深入一线挖掘素材重新写稿,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如果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稍加“润色”,形变质不变,并无出新之处,这种“熟饭炒着吃” 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杜宇 《新闻实践》2011,(12):66-67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本在实践。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扎根实践的一线,新闻工作者才会汲取不竭的养分,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近年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十分重视新闻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的工作,积极引导编辑记者深入基层,  相似文献   

19.
去年以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积极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基层采写、制作了一大批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少了些刻意包装、多了些原汁原味。少了些“珠光宝气”、多了些“草根土气”.歌颂了蕴含在社会底层的真善美。传播了时代的正能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给党报记者出了新的考卷,那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增强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那么,如何在新闻采访中体现记者"四力"呢?不言而喻,通过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增进人民情怀,并始终把基层一线作为记者"四力"锻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