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中报     
一次特殊的奖励○朱帆在我的军旅生涯中,获得过不少荣誉,但是让我珍惜和感到难忘的,还是班长给我的一次特殊“奖励”。就是这次特殊的奖励,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永远和班长保持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战友情谊。我的班长是一位城市兵。分到他手下,的确是一种幸运。那一年我们分到营部的共有10名新战士。也许是班长希望他的兵青出于蓝胜于蓝罢,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调动我们这群新兵的积极性,他实行了一个并不正规的“班嘉奖”,每月评选一次。尽管这是最低层次的表彰,但我们10个新兵还是挺当回事的,都希望能够获得第一个“…  相似文献   

2.
班长相亲记     
邵军 《军事记者》2006,(12):62-62
班长休假了,因为班长要回家相亲。班长姓黄,做事踏实、任劳任怨,又不爱说话,所以人称“黄牛”。今年28岁的班长,处过3个女朋友,都因为很少陪人家而“黄”了。班长母亲有些着急,到处托人说媒,前几天又来信要班长前赶回去相亲。班长有些无奈,但还是回去了。班长是被母亲和“媒婆”拉着去的。地点就在女孩家里。进门后班长像个害羞的小男孩,低着个脑袋啥也不敢看。“黄斌,是我呀,还记得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班长耳边响起。班长一愣,“自己还没好意思看她一眼,她倒先叫上自己的名字了。哼,咱当兵的可不能让人给看扁了!”想到这,班长陡然抬起…  相似文献   

3.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4.
成就报道是新闻界难做又非得做的文章,相对于文字报道来说,电视成就报道似乎又更难做。尽管如此,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做得还是很努力,调动了各种报道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切入,但总的境况仍不尽人意,原因为何,不少文章已涉及到,在此不赘述。有人认为,成就报道多是些应时应景之作,所以很难讨好观众,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难”不等于“不能”。也许就是非功过论成败,我们时成就报道不应该妄自匪薄,但就成就报道手法、角度上如何讨好观众,我认为成就报道不应该固步自封,我行我素。正如王安石诗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  相似文献   

5.
特点要鲜明     
我跟“老报道”们写稿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职业习惯就是抓特点、写特点。这大概也是他们的稿件源源上报的一个诀窍。一大片绿草中的一棵草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片绿草中冒出了一朵红艳艳的鲜花,就令人心驰神往。原因就在于鲜花和草的对比中显示出了鲜明特点。写稿的道理也一样,例如,一个战士犯了错误,班长程小强从排告到营里,按  相似文献   

6.
当上报道员,踏上新闻这条路,多亏了新兵班长为我找到“良师”,多亏了《新闻与成才》助我一臂之力。刚入伍听班长说,到政治处干报道能成才,并列举连队历史上选为报道员的战士如何成才的实例来吊我的胃口。于是,当报道员成为我唯一的心愿。但酷爱报道员工作的我却一次次与报道员失之交臂,为此我感到心灰意冷,干工作也提不起半点精神。班长看出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旁:“当不成报道员有什么好伤心的?不是‘正规军’也可以干出个样子来让别人瞧瞧。”接着班长又和颜悦色地鼓励我:“只要你能吃苦学,吃苦写,稿子肯定能见报。”班长真…  相似文献   

7.
《国防绿》一稿虽说只有简短的9行铅字发表在刊物上,但它凝聚了班长徐学功对我的殷切希望,是班长为我指点迷津成首篇。记得在新兵训练最紧张的阶段,新兵营出的一份《新兵小报》上,登出了一条“征文启事”。军事科目成绩在全团冒尖的我手又痒痒了。我对新闻报道情有独钟,闲暇之余总想写写。但因整日忙于训练,一天下来像散了架,虽有心想搞,但力不从心。转眼到了征稿截止日期。这晚,徐班长步履轻盈地走到我的床前和风细雨地对我说:“小李,军事训练成绩能名列前茅,难道写稿就不行?”班长的“将军”激发了我挑灯夜战的写作兴趣。我…  相似文献   

8.
有关画版的争论恐怕比写消息、通讯的争论要多得多,原因就在于“画版尢定式”,不像写新闻那样。导语就在第一段,准想换个花样都难讨好。但最近几年画版的框框好像多起来了。你用这种方式结构,我用那种方法检验,都有道理,又都不能成为“唯  相似文献   

9.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爱翻开那本旧的发黄的军报合订本,让许许多多往事外面而来。新兵下班后,我和另两名新兵被一辆“解放”拉到燕山深处的一个哨所,我们连同行李一起被“卸”下后,车就返回了。我仿佛一脚迈进了青山幽谷,四周环视,山挨山、山挤山、山背山、山抱山,灰色的山脊线圈定了我的视野。哨所一共5个人,一个志愿兵班长、一个下士老兵,加上我们3个。哨所里“干净”到没有一本书、一张报,只是在班长的抽屉里有一本过期的《解放军报》合订本。饥不择食的我们昏欲先睹为快。“按高矮顺序轮流看!”班长的声音有点嘶哑,却不容置…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为了不让这些线索被埋没,我就专门订了一册“报道线索登记本”,走到哪带到哪,把听到、看到的好线索及时收集登记下来,从中选择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线索,再进行详细采访。 一次,我同新兵连一位干部聊天,他说:“一排三班长于维征‘退礼’一事在新战士中反映很好。”我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详细采访,写了一篇题为《班长床上的午餐肉》的稿子,寄给《空军报》,很快就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11.
实际上,崔大力在洗浴中心并不是真的受欢迎。阳春白雪的经理向警方供述,他们并不爱接待崔大力,“他一去,我们店里都围着他转,他又不给钱”。而他们之所以讨好崔,就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他是警察,能在检查之前给我们一些消息。”  相似文献   

12.
1、什么是新闻中的文化意味?追求使新闻蕴涵一定的文化意味,这是我在采访写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但这几乎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操作方法,因为文化意味往往与新闻性悖逆。正因为文化性常常是一种非新闻性的东西,因此在讲究新闻性的今天,文化意味在许多人看来就成为新闻中一种多余的卖弄。也许我的表述并不完全准确。这种“文化意味”是否也可以称这为“文化品味”或者“文化性”,抑或是其它,这都是可以商榷的一种概念而已。但在我看来,也许这种意味就是一点点有趣的“味道”罢了。  相似文献   

13.
记得7年前我刚当班长的时候,班组10来个人因来自3个部门,管理起来很难。班务会上常常是我一个人说得口干舌燥,别人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怎样才能当好班长呢?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工人日报》“班组天地”中刊登的时永年班组经验谈——“请试试中策管理法”一文给我很大的启发。文章中说:“当班组长在管理上陷入困境时,不妨试试‘中策管理法’。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表现自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为了不让这些线索被埋没,我就专门订了一册“报道线索登记本”,走到哪带到哪,把听到、看到的好线索及时收集登记下来,从中选择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线索,再进行详细采访。去年底,我同新兵连一位干部聊天,他说:“一排三班长于维征‘退礼’一事在新战士中反映很好。”我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详细采访,写了  相似文献   

15.
让利、促销、甩卖,这些“讨好”顾客的行为,几乎每天都在国内的各个超市发生。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躲”在超市身后的供货商才是这些“讨好”行为的埋单者。记者调查发现,正是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供货商,承担了超市让利促销的大部分成本,许多供货商因此面临生存危机。中国  相似文献   

16.
胡剑欢 《军事记者》2006,(12):62-62
那是元旦的前一天,我在生活服务中心当蔬菜采购员。因为元旦部队要组织会餐,所以卖给连队的菜特别的多。一大早,我们就忙得浑身是汗,鸡、鸭、鱼、肉拉了一大车到连队去卖菜。我们每到一个营区见到的场面都让人兴奋不已,挂灯笼、拉横幅,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小梁发起了牢骚:“你看基层多好,再瞧瞧我们闻着一车的鱼腥味不说,还累得半死……”“炊事班,快点来买菜。”小梁边喊边嘀咕:“慢慢腾腾、磨磨叽叽。”“来,菜单看好了:鸭15斤、青菜30斤、土豆19斤……”我和小梁一个卖菜一个开票。“班长,我们土豆订了20斤怎么才卖给我们19斤?”炊事员小马…  相似文献   

17.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8.
我干新闻评论员的年头不多,但深感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易写且不说;你好容易把吃奶的劲都使上抠出一篇社论,原是希望有人“溜一眼”。但你一问,十个必有五双说压根不看。你问十回,十回如此。有时我真想扇自己一记耳光:“咱这是瞎忙什么?”当然话不能说绝,少,毕竟还有。五年中我仅遇到一位自称是爱看社论的读者,很想引为知音。但两分钟后,始觉是我自作多情。他说,他之所以爱看,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给领导写讲稿或者写总结材料之类。社论的话,既现成,又合  相似文献   

19.
因祖父多年在地方武装部工作的缘故,我早就知道有份《新闻与成才》,但真正认识并深深爱上她,却是当兵以后的事。新兵入伍第一天,睡至半夜,一声“咣当”把我从梦中惊醒,窗子被风吹开又“嘭”地一声关上了,“哗啦”一下窗玻璃上出现一个黑黝黝的洞,刺骨的北风直钻进来,冻得我们缩成了团。班长闻讯赶来,用手电照了照那黑洞洞的“大眼睛”,转身出去,拿来一本杂志、一瓶胶水,他撕破杂志,我们七手八脚地把那吓人的“黑洞”打了七八层补丁。第二天训练归来,往床上一坐,“补丁”进入我的视线,我这才发现那个补了用的是拆散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当我接受编辑部的采访房屋建筑班的平常任务,同装修工班长娜塔丽娅·科辛娜相识时,奇迹在我身上发生了。我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找到了多年的,很可能是一辈子的爱好。探索内心世界娜塔丽娅·科辛娜是一个中年、劳累的妇女,有着一双长年忧伤,象是蒙上灰色灰尘,圣象画般的眼睛。她身上什么东西使我感到惊讶呢?是的,她工作好,她不是单纯地“赶任务”,而是以满腔的爱和极大的兴趣在装饰着自己的住宅。虽然她的工作成绩,已经构成了写作“材料”。但我没有立即离开,这位班长身上象是有什么东西抓住了我,不让我走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