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崛起是悄然的,讲现实主义应从英国的小说《简·爱》说起,幼年的简:金钱与尊严的对抗,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依赖尊严而结合。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试图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译文的对比揭示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不同程度的发挥,旨在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3.
张洁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代表性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红蘑菇》、《无字》等,反映了在张洁真爱理想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对建立独立的女性人格的不懈追求,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先驱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黄婷婷 《科教文汇》2011,(25):88-89
简·奥斯丁是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劝导》是其最后也是最好的一部小说。作者通过对女人公安妮·埃利奥特的爱情与婚姻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频 《科教文汇》2014,(32):76-77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乱世佳人》中成功塑造了斯嘉丽这个优秀的女性角色。斯嘉丽的性格可以从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战前是传统而反叛的南方女性,战中是主动抗争并追求真爱的女性,战后是经济独立并走出家庭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刘佳敏  解斌 《科教文汇》2014,(10):96-97
本文分析了《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在19世纪维多利亚初期的生活状态和女性意识形态,突出了简·爱在男权为主导,女性意识逐渐苏醒的时代的先锋形象,对启示当今女性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职场中解放思想,追求自身发展和爱情自由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艳  陈孜蹈 《科教文汇》2007,(1):162-163
本文用沃格勒七种角色原型的理论一反流行的女性主义理论对《蝴蝶梦》的解构模式,从作者时代的角度揭示了又一个贵族男性跨越种种貌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最终获得婚姻幸福和精神成长的主题。通过七种角色理论,我们再一次体验了这部传承十九世纪风格女性小说的精巧构思以及爱战胜黑暗这一简单而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张琳  董威 《科教文汇》2012,(17):84-8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力作,描述的是青年男女恋爱与婚姻。本文作者试通过分析小说四起典型的婚姻来讨论性格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婚姻价值定位的,以及简.奥斯汀对待婚姻的看法;《金粉世家》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存在类似的命运,真挚的爱情受到世俗偏见的考验,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二人很幸福地结合了,然而最终作者却是以悲剧结局了整部作品。两部作品的爱情与婚姻相同而又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女作家。然而,对于简·奥斯丁是否是女性主义作家的问题,评论界一直存有争议。文章将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分别从简·奥斯丁对婚姻的思考和对女主人公人物的塑造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方面来证明: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简·奥斯丁是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对于女性解放运动,女性意识觉醒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玉华 《科教文汇》2010,(22):56-56,67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仍然处在男性居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社会留给她们的机会少得可怜。但是随着勃朗特三姐妹小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蕾》)的同时问世以及她们三姐妹的相继闻名,女权运动的帷幕拉开了,女性迈开了争取话语权的步伐。本文将回顾她们的人生经历、察看她们的心路历程,试图了解面对强大的男权文化势力她们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以便更深地理解她们与她们的作品,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女性作家,她们的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莉 《科教文汇》2013,(7):84-85
19世纪现实主义悄然崛起。英国小说家夏洛利·勃朗特的《简·爱》便是其扛鼎之作。本文试图通过简·爱的童年经历及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探究简·爱的深层精神内核: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paper,by the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shows Jane Austen's opinion of marriage.And from which we also can see the executive concern with money of relationship in the English society at that time.Marriage,a special relationship,is also based on money.We all know that love is the basis of marriage,but at that time,in such a historical social environment,a good eco-nomic situation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罗彻斯特是桑菲尔德的男主人,他有文化,但固执傲慢,按他的性格,不可能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进行对话,更不用说心灵的交流了.然而,作为一个既无姿色又无财产的家庭教师,简爱为什么会爱上他而她又被这样一个傲慢的男主人所爱呢?作者将就这一问题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慰 《科教文汇》2012,(30):175-176
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定义、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大学生婚恋观指的是从恋爱到婚姻这个完整过程中.大学生对恋爱、婚姻和性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包括择偶观、恋爱观、婚姻家庭观和性观念四个方面的内容。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因素涉及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周娜 《科教文汇》2014,(35):56-57
郝思嘉和玛丽·卡森作为男权社会的两个反叛者,就像两朵"邪恶之花"让无数男性汗颜,又让无数女性心潮激荡。她们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路上唱出了同一曲女性主义的凯歌,在蓬勃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本文试从郝思嘉和玛丽·卡森反叛社会的根源、爱情和婚姻状况、对于自我的认识三个方面阐释两位女性的相似和相异之处,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索尔.贝娄的两部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分析人类由于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的冲突而产生的精神危机。《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表现了主人公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社会里,对精神危机的深刻反思。而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则通过一对夫妻失败的婚姻来揭示美国社会畸形的价值观,婚姻和爱情失去了本来应有的神圣和纯洁,成为一种利益驱使下的交易。然而,尽管面临着这样一些不同层面上的生活中的困境,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到最后都没有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孙燕 《科教文汇》2012,(19):80-81
在《奇异的插曲》中,奥尼尔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男性之弱",刻画了一些男性的恋母情结,诗人的气质和身心之弱,描述了这些男性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缺失,从而对父权社会中的男性权威提出了质疑,也为女性解放和独立提供了一些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