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在转型",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将走向什么样的明天,《上海教育》800期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指引,就是围绕"人"和"课堂"。昨天的课堂,通过研究学生,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出一批课改教育成果;今天的课堂,正在逐步告别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转而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学,注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育,才有了更多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明天的课堂,将更加开放,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注重分享与协作。  相似文献   

2.
"大语文识字"是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的识字教学,它摈弃了原先封闭的、局限于课堂的识字教学,而是立足母语这一大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课外读物,加强识字的社会实践性,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开放而富有个性的识字过程,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识字课堂,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阅读、表达、交际能力,并使之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实践研究,从"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中识字"、"运用中识字"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和评价策略,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毕志娟 《成才之路》2011,(13):43-43
实际操作和玩正是学生最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操作、实践并形成表象和获得体验,而且还要把课堂探究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学习物理。要给学生充分的活  相似文献   

4.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落实在平时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生活感知—探寻地理规律—尝试社会应用,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并非仅仅是要提高所谓的讲授‘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和资源的交互促进课堂内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使学习从工具性的人机交互走向生成性的人际交互。"避免出现教师播放讲解、  相似文献   

6.
"生本"课堂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生本"课堂走向高效,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旧知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去唤醒;学生的探索需要教师引领到关键处放手;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引导走向深入。数学教学唯有主导、主体相结合,才能让教与学共同演绎出和谐、奋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7.
郑榕 《中学教学参考》2011,(17):100-100
生成性科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促成课堂资源的再生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盛立青 《考试周刊》2011,(46):131-132
"动态生成"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教学走向开放教学,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尊重,与老师一起体现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为此,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笔者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对马家柚进行了探秘,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  相似文献   

1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文阐述了通过"课外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课堂上注重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再现课文生活,仔细品味"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李凡 《新课程研究》2010,(5):101-103
传统的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导入的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教学结尾的生活化五个方面探讨在思想政治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政治课的课堂,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满足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瞿伟 《成才之路》2011,(24):24-2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变得动感十足,各种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层出不穷。课堂多了几分浮躁,少了些许宁静。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课堂中的"动"与"静"就像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真正和谐完美的课堂应该是该静的时候能静下来,该动的时候能动起来,动静结合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融入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富有生活色彩。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导入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教学结尾的生活化四个方面探讨在思想政治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政治课的课堂,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益,满足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语文课堂上仍然不乏教师"操纵"课堂,"操纵"学生,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失去朝气,师生共同"演绎"着死气沉沉。当下倡导的"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到底以什么样的角色呈现呢?这正是本文刻思考与探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吴奇 《师道》2014,(9):20-22
"对话"这个词,经过十多年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可以说在"知"的层面上"深入人心";不过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文字上;有时候还会成为课堂表演的道具。有些公开课上所展示的"对话",名为"对话",实为"灌输"。有些课堂活动,热热烈烈,其实教与学已经分离了。从“教师为中心”机械走向“学生为中心”,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课内讲授多、问答多,学生语言实践少、自主学问感悟少、兴趣匮乏等高耗低效现象在现今的课堂中依然比较突出,其最终会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课堂教学应该从低效走向高效,然而,教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常思"三度"。一"思"学生的兴趣度。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全面反映物理与生活、技术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史所包含的丰富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正好符合了这个目标和要求。因此,应该重视物理学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下面谈谈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翟永新 《学子》2012,(10):38-39
新一轮课程改革吸引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参与,追求课堂的高效已成为共识。笔者以为,课堂"高效"可从几个层面来阐释。从教师层面来说角色发生重大变化——"主演"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地位与学生平等,甚至需"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从学生层面来说,从过去的"配角"一跃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学策略来说,更注重群体的合作探究,更侧重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幸福的课堂学习应该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