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荟萃八方文化精髓的会馆--会馆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馆原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即中国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还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的人聚会或寄寓."会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屋舍.屋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即是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合组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邸舍内设置机构的通称. 相似文献
2.
何谓会馆?《辞海》中对"会馆"条目的解释为"同籍贯,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北京的会馆见于资料者,较早出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
嘉隆间."近人瞿总之又有"推其原始者,或云永乐已有之."这两种说法尚未见到实证,现在能名实相证的建于明代的会馆大都在明万历、天启之后,所建之馆且以外埠行业商馆为多. 相似文献
3.
4.
1925~1936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兴盛的成因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25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图书馆事业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本文探讨其成因,并对这段历史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委派,金秋十月吴飞等两名记者专程来我台调研,根据对台和一些部门的深入采访,采写了访谈录,着重阐述了我台加快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刊发在《中国广播报》和《交通广播月刊》等媒体。现予转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东海明珠”工程的组织实施,为农村化阵地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但是,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化建设更是令人担忧。造成农村欠发达地区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地经济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文化有两次大转型,一次是殷商之际的汤武革命,完成了由“神”到“圣”的转变;一次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了由“圣”向“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文化网是中国第一家中外文化交流领域内的专业英文网站。本文以该网“文化百科”栏目为例,从语符议程、内容叙事、翻译策略方面分析其建构理念,提出分类导引式传播、个体微小式传播等策略,探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论档案馆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是一个人终极意义上的家。档案馆,是化的这种本质特性的重要载体。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人们可以探究个人和城市的脉.可以考证个人和城市的化“身份”,从而找到个人和城市的化归属感。在档案馆,市民可以触摸到城市的每一次脉动,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馆的各种活动,都是为市民和城市提供“化身份”的凭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电视已步入了名副其实的“造星”时代。各种脱胎于“超女”的电视选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造星”的强劲风暴,伴随这股风暴而来的还有声势浩大的“追星热潮”。君不见,“民星”背后形形色色的粉丝队伍,在短时间内呈几何数字蹿升,其规模和增长速度令人咂舌。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建设的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建设文化自信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在文化本土性的视阈下,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法对电视节目传播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扎根于文化本土性,用“互文性”营造新时代民族记忆转身,通过符合时代特质的媒介运营制造易于传播的独特文化标签,并在矩阵化传播的过程中与全球文化“他者化”做有效“对抗”。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特别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党的建党学说的新概括、新发展。学习、理解、贯彻这个新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 ?或者说,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什么 ?可以说,引导中华民族不断进步,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幸福,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相应地,能够完成这个使命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先进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既是人类思维成果的精华,又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17.
自1897年普利策与赫斯特缔造黄色新闻伊始,到今天一百余年的时间里,黄色新闻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一个令世界新闻界头疼不已的新闻现象。黄色新闻的巨大生命力根植于普通民众的庸俗化当中。色情、暴力与犯罪等刺激性和负面性的传播内容,作为庸俗化的代表,依次活跃在古代的通俗化、近代的市民化和现代的大众化中。在近代,大众化报纸的勃兴使市民化有了与新闻结合的机会,于是,黄色新闻成为大众化新闻中连接庸俗化需求与报纸、利润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电视实现了与外来电视的文化接触.中国民族电视节目开始传向世界,而外国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数量和比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对香港《译丛》这一份成功将中国文化翻译传播到西方的英文杂志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它41年的文化外传历程凸显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兼收并蓄、适合国外读者需要的译介选材;具备多重文化身份的中外译者群体;受众意识关照下的文化翻译与诠释策略;国际视野下的独立运营与多渠道出版发行举措。《译丛》的成功案例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宏伟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