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动系统,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职业教育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行动系统中,行动主体应从单一主体走向振兴共同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规范,肩负帮扶与振兴双重职责,不断提升人的现代性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打造职业教育办学品牌、实施职业教育定向培训模式、传承和创新民族乡土文化,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两个功能维度是承接外部支持与培育内生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五条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次,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学习者内生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协同不够、教育内容针对性有所缺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效性评估缺失等现实挑战。最后,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家校社一体化、坚持乡土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坚持专兼职并重、坚持评价引领的“五个坚持”层面提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张政利 《教育与职业》2021,990(14):60-63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顺势而上,抓住政策利好局面,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解决在服务意识、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重视国家政策引领,强化服务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提供服务支持;坚定文化自信,精诚育人;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精准服务;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5.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的主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发展速度最快、辐射带动性最强、收益面积最广的民俗事象。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节庆活动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民族节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主体维度上合理调动内生产力和外激活力,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升民族节庆文化含量;助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消解民族文化活动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冲突,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大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彰显体育多元功能和价值,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发展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阶段性特征,演变至今已形成丰富的资源禀赋,在经济社会内生发展诉求下,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在不断挖掘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价值的基础上,推动其由传统粗放向现代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发展、全面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其逻辑归宿。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各类生产要素再次投入传统体育事业中,促进传统体育产业再生产,开创传统体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形成传统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依托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推动乡村振兴,可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传统体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内生发展能力不足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学校内发动能不足、主体意识缺位和独立身份缺失。当下,尤其需要通过强化认同、唤醒"局内人"的自觉自为意识,创新体制、赋能学校内生发展,根植乡土、推动学校多元特色发展等措施,培育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难点与重点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更需要激发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本文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本源,探讨内生动力生成系统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培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路径:重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涵育乡村教师教育信念与专业情怀;健全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唤醒乡村教师"生命在场"主体意识;构建城乡教育互惠发展共同体与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与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乡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难点与重点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更需要激发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本文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本源,探讨内生动力生成系统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培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路径:重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涵育乡村教师教育信念与专业情怀;健全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唤醒乡村教师"生命在场"主体意识;构建城乡教育互惠发展共同体与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与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乡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难点与重点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更需要激发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本文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本源,探讨内生动力生成系统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培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路径:重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涵育乡村教师教育信念与专业情怀;健全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唤醒乡村教师"生命在场"主体意识;构建城乡教育互惠发展共同体与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与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事关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发展普遍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产业融合发展困难、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要以多主体协同推进、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构建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机制手段破解上述难题。这是对全球乡村衰落困境的一种有效回应,对中国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退这一“铁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问题流、乡村教育政策实践积累和变迁的政策流、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教育公平内涵深化的政治流三流耦合的结果。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作用,参与主体是以内部主体为主形成发展协同力,施策内容是聚焦在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施策方式上偏好运用能力建设工具。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可从政策议程维度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政策要素维度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力,从政策工具维度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痘姆陶村位于潜山市痘姆乡。痘姆乡境内覆盖着丰富的陶土资源,由此形成多个以制陶为主要产业的村落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利用以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痘姆陶村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乡土文化价值挖掘和利用不够、乡村居民缺少乡土文化自信、乡村居民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建设意识不强三大问题,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深挖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乡土文化转化利用和创新发展;重构陶村文化记忆,重塑乡土文化自信;激发村民参与主动性,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逻辑就是追寻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新型农业、乡土文化记忆的新型农村、现代文化观念的新型农民,进而振兴乡村文化.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样态呈现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谐文化"五位一体"的静态文化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致力于从"五位一...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及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和集体记忆,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具有满足乡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认同、助力乡村振兴等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宝贵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传播也面临农民传播意识薄弱,认同感缺失等诸多问题。因此,从乡村振兴视角考察民俗文化传播问题,既可为民俗文化传播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可有效促进乡村建设与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文化选择。它以生态理性和生态伦理为基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实现生态转型的重要文化资源。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发源于乡村,并内嵌于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对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主体的乏力共生、文化本身的消解式微、传承方式的固化单一等现实挑战,有必要将“由谁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三个要素有效整合、综合发力。通过全面赋权传承主体,增强多元协同赋能的导向动力;通过多维激活传承客体,强化价值表达赋能的内生动力;通过数字化创新传承媒介,优化互动情境赋能的驱动力量。最终建构起生态文化“凝聚性结构”,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美育是激发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美育教学在农村普遍存在学校对美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乡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不足、乡村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等问题,由此导致乡村学校美育总体发展滞后,美育教育质量不高。基于以上问题,通过深化顶层设计,重视美育教学价值;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美育师资队伍;深挖课程资源,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契合学生需求,增强学生内生动力,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促进乡村学校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直接影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能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区教育通过激活乡村文化场域、建立乡村文化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唤醒农民主体参与意识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地实践.而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偏离"为农服务"的初衷,教育激励机制供给与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在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需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文化指引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管理权责,推动地域特色教材开发,丰富社区教育教学形式,切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现代性变迁,这些变迁使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进一步加大,乡村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后,政府、学界、社会资本和基层民众等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立场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乡村也由此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文试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重构问题,通过重建乡村文化生态,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总结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经验,探索新时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基于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相关报告,分析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聚集程度、实践模式以及推进成效.结果发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还存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民族文化的职教传承的创新性不足、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较弱、社会服务体系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够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的战略诉求,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要从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机理、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出发,构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