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波兹曼关于媒介、文化和童年的逻辑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引言中对童年的概念开宗明义: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它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在这个起点之上,他先向前追溯了童年概念的线索--希腊在不确定童年本质的状态下对教育的热衷和对"学校"的发明;罗马将童年与羞耻心相联系,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相似文献   

2.
也许,童年是我们最喜爱的那一个玩具,当想到把玩已然无处寻找;或者,童年是尝过的最甜的糖,只能回味却无法保留;其实,童年是灰色天空中飞翔的五彩风筝,怀念是手中长长的线;岁月让风筝越飞越远,让棉线越拉越长;千里之外的我们,不住地眺望、寻找,永远不想放松紧握的手。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许兴 《声屏世界》2008,(1):59-59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消逝的童年》中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而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我却已经度过两次。我的第一次童年,是在呆看着教室窗外的云、翻找着院子角落的虫和对抗着大人世界的许多规矩里度过的;陪伴我的是一个小孩的孤独和想象。我的第二次童年,是在我自己的小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是一部研究儿童文化的名著,该书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为我们描述了童年概念的萌芽、形成和正在消失的过程。作者对正在泛滥的电子媒体吞噬人类童年的现状,表达了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波兹曼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面对电子媒体日益浓厚的铜臭气味,面对色  相似文献   

7.
韩笑 《出版参考》2024,(1):80-81+85
<正>吴岩是新时期以来不断给人惊喜和期待的科幻作家,他的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2020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我”的童年生活和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童年时代同构,以童年梦写中国梦,在儿童的世界再现历史的天空,以儿童的纯真反映世界的本真,透过儿童的眼睛讲述“爱的故事”,是儿童文学宏大叙事主题创作的成功之作,突破了科幻文学描绘未来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8.
新蕾出版社从1980年起陆续推出的童年文库包括《作家的童年》《科学家的童年》《艺术家的童年》《冠军的童年》等,其中《作家的童年》是这套文库中辑数最多的丛书,从1980年6月开始出至1984年7月,凡16辑,收入当代七十三位作家的童年自传名录分别是:  相似文献   

9.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  相似文献   

10.
“只有不曾忘却童年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凯斯特纳告诫我们要珍视童年,那么当我们从忙碌喧嚣的生活中回望童年时,又能打捞出多少记忆的碎片呢?高凯无疑是在童年之海中打捞记忆的高手。他带领我们领略一片片儿时的欢乐海区,伴随着洁白美丽的浪花聆听童年时代的开怀大笑和稚拙的心声。于是我们在童年的海洋中畅游,那是迈向知识殿堂的最初的蹒跚脚步。  相似文献   

11.
周倩倩 《中国出版》2022,(S1):180-184
我们对世界的最初的认识都是来自童年,对于童年文化及童年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鲁迅、茅盾、叶圣陶、冰心、巴金、老舍、丰子恺、张天翼等著名作家,都曾在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或关于童年命运、童年美学的思考方面,立下过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这些大作家关于童年记忆的优美文本,至今仍然被读者反复阅读,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与光芒。有志于接续这一文化传统,我们推出一套文本优美、制作精良的儿童文学丛书“大作家·小时侯”。  相似文献   

12.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书是作者回忆童年之作。作为出生于青海的土族,作者的童年时代既富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又与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童年共鸣,她热爱文学与艺术,内心纯真,朝着自己理想的艺术世界奔跑。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书写了作者在不同时空的心情,分别为童年风景、在黄河与泰晤士河之间、世界依然阳光。  相似文献   

14.
回音     
<正>@周公正:近日,偶然翻阅2006年《档案春秋》,看到"开国中将谭辅仁被害追述"一文,当年这桩连环谋杀大案,在云南知青中流传纷纷,此文拨开迷雾,一解云南知青疑惑。@笔戈科技:感叹现在小孩子的童年都太单调,而70、80后"大孩子"们的童年记忆,正随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美术片一样,慢慢地褪色。感谢《档案春秋》刊登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相关文章,给我们留下些童年记忆。@顾宝羽:希望《档案春秋》能登以上海的人和事,但又有全国影响力的篇目。  相似文献   

15.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赵燕 《档案天地》2008,(1):23-24
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再次翻阅那些童年的“老照片”,勾起了我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70年代初,8个月大的我和妈妈一起随军到了部队,开始了我童年的“军旅”生活,直到10岁才回到地方。在军队中度过的那段童年时光是我记忆中的一块净土,那时的孩子,童年时没有电脑、网球、高尔夫,更没有迪斯尼,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站在童年面前的时候,我们是谁呢?我们是自己童年的回忆者。我们在各自的城市和村庄,在各自的爱心树下捡过叶子吃过果子,把自己装扮成假想的森林之王,我们都会欢跃地说,我们的童年真有趣啊!  相似文献   

18.
辽宁义县是母亲的家乡,我在沈阳出生不久,便随母亲走"五·七"道路,来到了母亲的出生地——辽宁义县.在那我生活了近六年,可以说我的整个童年是在农村渡过的,所以我始终把义县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因为那里有我难忘的童年记忆和成长的足迹. 义县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属丘陵地区.东有医巫间山为邻,山峰林立,群山环绕;西接朝阳、赤峰;南临锦州、葫芦岛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9.
高红红 《东南传播》2016,(10):124-12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的普及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共同传播,"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制作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同时,电视广告也将商业、消费、交易这些属于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渗透到儿童的世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广告对"童年"的消解,就当代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