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评价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中包含了许多精辟的理论观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错误或偏颇之处。抛弃其错误观点,继承其优秀的思想遗产,有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辩证地理解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变革。它的哲学变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哲学自身的存在方式,是实事求是理论原则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目的方面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掌握好理论原理,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以致使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仅仅被培养为恪守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认为,有必要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以提高哲学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对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教育本体论、教育认识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为人们理解和变革教育自身、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它具有总体性的研究视域、将教育实践纳入研究范畴、关注人生命的发展、注重对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引导、借鉴多学科资源实现理论的超越等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等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的规律性学说和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克服以往教育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思维范式的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一方面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了那种忽视、否定理论教育作用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应转变哲学思维范式,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反思当代人类的实践,并随之而转换哲学研究的理论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人的“爱智”,中国古人的“求道”,以各自的方式体现了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总体关系的学说这一本质内涵。中西哲学各有特点,前者是以宇宙论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后者则是以人类学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它们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加以借鉴的重要的哲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天人之学,即科学的世界观理论。它是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改造人与世界的能动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以“物质实践“为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的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缺陷,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动机、思想倾向和理论旨趣等严重相悖。以审美实践为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的精神哲学,也许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归结。  相似文献   

10.
教育资源是教育实践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任何教育活动必然离不开教育资源。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创造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教育科学与资源科学的有关营养,采用诸如“圆规式”等研究方法来研究与创建一门以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教育资源学,以全面系统地揭示教育资源的本质、分类、规划、配置、管理、评价、抑制浪费等规律及各类教育资源的性质、特点、功能、分布、开发、利用等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形态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局限,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难以实现其根本的教育目标.本文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杨楹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241-245
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韦纳的动机归因模式与学生主体性的获得与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们谈论主体性教育时,多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来描述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然而哲学对教育学只能作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引导。如王坤庆教授说: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哲学是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理论依据,而教育则是哲学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活动。杜威也说:哲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逻辑与存在基点,对其他具体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与理论武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准确地诠释思政教育功能价值,并且真正作用于头脑,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探究思政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动体现,也是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认真思考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有助于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以指导我们实践和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试图运用马克思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从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批判研究,这不仅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为我们多视角地研究当代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哲学传入我国已经有较长的时段了,其对我国教育理论更新的影响还未被深入地考察。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与司拉雪麦格(Thrasymachus)的一段对话入手,分析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对话”,如何经由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解读.跃升为“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进而,以杜威的教育哲学为参照,对“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力图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理论发展提供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柯尔施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题,依据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主要针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展开批判,也对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提出反思,并分析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旧派别的一致性。柯尔施阐发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关系,要求恢复辩证法,恢复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社会发展和革命整体观,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革命性、整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第二国际的理论贡献和缺陷,反思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对苏联2本哲学教科书的批注透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路径是以实践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式有层次、有结构的解读的过程。在具体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吸收、借鉴并结合分析中国的实际、中国的文化哲学、革命中的错误思想;在具体理论上,以实践问题为视域,对理论重新建构;在整个理论体系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以主客观相统一为线索和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既改造了杜威以唯心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理论,又克服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羁绊,在行与知、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