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哲学的源、流与结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哲学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秦诸子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建国前30年哲学史研究,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现代哲学史仍然是一部认识史。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与外国哲学的关系,应对二者“精考事实,平情立言”,而不可偏执。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上来看,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在中国古代世界解体的背景下,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感应而产生的。但该学科产生之后,由于纠缠于思想的民族性辩护,将“中西问题”等同于“古今问题”,从而错失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敏锐感知与积极回应。该错失既不利于中国哲学史学科与国际哲学界的对话交流,也不利于其“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须直面、担当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台港地区影响较大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作了三期划分,描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儒家哲学乃至众多非儒哲学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探讨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台港地区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勾勒了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从"两军对阵"到"认识史"和从"认识史"到"形上智慧"的两个转向.认为第一个转向使中国哲学史研究失落了的个性特征得以重建;第二个转向表现了对智慧的回归,从智慧层面来研究中国哲学史,更能揭示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特征.从两个转向中,我们领悟到哲学史的学科使命取决于它与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研究80年来有很大发展和变化,由经学传统到西方模式,再进入马克思主义指导,又从僵化中解脱出来,走向繁荣。这一变化都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改变的,突出地证明了存在决定意识的道理。冯友兰写的三种《中国哲学史》正好代表了这种变化过程的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李锦全教授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锦全先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包括3个部分: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沉思———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他成为一个专业意义上的“学人”;二是“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将个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他成为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冯契在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史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哲学问题上,强调哲学要关注时代的问题;二是在哲学传统上,提出不同于古代传统的近代传统;三是在哲学研究视域上,重视哲学与其他观念之间的联系,主张把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引向更广阔的视域.这一哲学史观,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之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未能古今贯通和中西合璧;2、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速度;3、教育哲学的理论困惑。促使新世纪中国教育哲学更好地发展,可以从四方面把握:1、确定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园地,尽管苏联和东德学者使用过“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国学者首次明确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科方向。其中庄福龄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策划、主编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该学科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巨著;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创立者之一,担任该学会会长长达28年;他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史”)向“马克思主义史(“外史”)的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史“”论”关系的系统阐发,以及新的时代境遇下的进一步深化的构想等,对于在新的时代境遇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摈弃了把哲学史简单化为唯物 和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两军对阵的教条公式,以“哲学史认识史”取而代之。到了90年代,则出现了两种趋向;从“认识史”到形上智慧;从“认识史”到生活世界.前者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由知识层面进入智慧层面,表现了回归智慧的自觉意识,更楔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后者批评以“经典话语”编织中国哲学史的写法,强调关注经典之外的生活世界的思想传统,由引促使人们 思考被“经典话语”遮蔽的中国哲学史的实际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建设中的探索与建树可以区划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建树与贡献;其二是他在现代中国哲学理论创建中的尝试与探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在哲学与哲学史两个领域中都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从诠释论视角探讨冯友兰对哲学史的"形式依傍"与"比较研究"、对其诠释的"系统性"与"适度性"以及"哲学史的陈述性"与"哲学的创见"等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态度立场和理论贡献,并以此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对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出现的过度诠释倾向、模糊"整理中国传统哲学"与"发展中国哲学史界限"、乃至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基本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即其建立时期的以我就西方阶段 ,建国后的以古人就我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繁荣发展阶段。经过 2 0年的发展 ,当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应该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即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研究的“纯化”与“泛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为了改革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对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几次重大的批判和争论,作了些初步的调查研究。我们这样作的想法是:一,只有了解当前的思想斗争,才能使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思想斗争史更好地为当前的阶级斗争服务。通过了解“今”,使《中国哲学史》这支“矢”,明确了它所要射的“的”。以便立足于当前斗争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教材。二,当前的思想斗争,也就是当代哲学史,了解当代哲学史,可以为理解古代哲学史提供钥匙;理解了古代,又可以反转过来,更好地为“今”服务。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凡是从事中国哲  相似文献   

15.
一 教育哲学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是哲学演变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教育哲学”可能是什么,同作为其思想背景的现代一般哲学的问题领域相关。 从哲学史看来,“哲学”的问题领域下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演变过程大致是:在古希腊,哲学最初以知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政治哲学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走向了相互融合。就中国现代政治哲学史而言,这种现象也是常态。徐复观与殷海光分别是现代中国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从各自立场吸收对方思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西方哲学史,是孕育和走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过程。现代思维方式以理性思维、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为特征,对于仍处于现代化阶段的当代中国具有特殊意义。《西方哲学史》教改应确立以"走向现代思维方式"为主线的思路,重构教学内容,走向学生本位和重视过程性考核,启发学生理解现代生活和现代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岩  李红章 《文教资料》2009,(33):91-94
当下《资本论》及其文本群哲学性重释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背后有着更广泛的问题域,是和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解读范式批判相一致的。以往把马克思的思想的科学性尽量凸显,在某种意义上削减了其哲学意蕴.现在是对这一解读史的思想反拨。这里面蕴含着“哲学一科学”及其关系的问题,而反观现代西方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它一直潜藏着哲学与科学相分离的思想取向。我们再切换另一种理解框架。这种切换是一种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还是一种权宜的制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走向“新科学”,还是走向哲学的解读,在逻辑上是对等的,这也是马克思思想解读的亟待反思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学科发展史的回顾与反思对于更为深入地研究一个学科的意义是毋庸赘言的。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关于“中国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在1962年即得到冯友兰的关注(蔡仲德编:?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1页)。世纪之交,则有多篇总结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论文出现,而对中国哲学史之学科发展史的系统梳理也已在一些学者那里展开。然而,尽管早在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已探讨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和整理等史料方法,其后更是有多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问世,但对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之分支学科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发展历程的全面系统考察,却始终阙如。近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曹树明?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一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