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后期则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3个研究最负影响。国内则首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文章认为,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大趋向。  相似文献   

2.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90,12(6):36-42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粮食问题日趋尖锐,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关注。6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开展,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或称土地承载力)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课题之一,也逐渐成为国内外一门崭新的科研领域。在该项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为全球工农业发展战略和环境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规划与决策,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封志明 《资源科学》1992,14(4):35-4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它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一个地区耕地资源植物性产品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产量水平,一般来说从根本上规定了一定时期、一定生活水准下该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限度,即耕地资源承载力。无疑,耕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对区域耕地、粮食、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系统透视,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雄安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正处在规划建设阶段,亟待探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保障水平,为新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立足雄安新区,放眼京津冀,基于人口分布及人粮、人水关系,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于周边地区,人粮关系协调,尚有一定的人口集聚空间;水资源承载力劣于周边地区,人水关系紧张,流域内配水和跨流域调水已成为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以及提高和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1989年11月21—24日,全国青年资源工作者第三届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到会代表60多人。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青年协会主持。会议的主题是“农业与发展”。与会代表就我国山区经济的启动对策,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粮食生产,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水库的优化调度,我国土地的非适宜化趋势、土地制度建设,苏州市的土地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等问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对人地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土地承载力评测模型。以五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的技术途径,为五龙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全国及各省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全国及大部分省区城镇化水平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有限;第二,全国及各省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拮抗阶段,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剧烈,既存在胁迫效应,也存在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格局,全国属于轻度失调型,大部分省区属于轻度和中度失调型。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在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适度适速发展、创新“土地红利”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8.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资源科学》2008,30(9):1336-1342
对比区域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理论值与实际人口和经济量,有助于了解案例区相对于参照区的发展状态,并能为合理调控案例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确定其未来开发策略提供指导性认识.相对资源承载力测算普遍采用加权线性和模型,其弊端主要在于过多的权重选择和对不同类型资源之间匹配关系的忽视影响了测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对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几何相对资源承栽力模型,并利用新模型,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78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正处于人口超载,经济发展不足的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制约了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未来应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省份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元村 《资源科学》1990,12(1):21-26
土地既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又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生存资源。然而土地在数量上是基本不变的,产量的提高亦有一定限度,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我国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更为突出,并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如何解决人口—土地—粮食关系的矛盾?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建设良性循环的人口—土地平衡系统,制定协调发展的人口—土地政策。而其基本的依据,则是进行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研究。本文仅就这一领域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地球资源能否养活一直在增长着的人口?21世纪的粮食前景比本世纪悲观些还是乐观些?这些问题正摆到未来学研究工作者面前,要求作出预测性的回答。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不仅涉及农业,而且涉及工业、人口、消费、贸易等一系列方面,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再加上预测的时间跨度要一个世纪,因此,难度很大。本文着重从土地资源、科学技术、粮食生产、人口增长及其消费水平等几项重要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按2000年、2050年和2100年三个阶段作出预测,以展望世界粮食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山东省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近年来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水土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空间角度对山东省水土资源现状和未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合理布局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论文分为4部分。一、二部分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分别对17市地水资源承载现状及未 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第三部分,在预测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估算各市地耕地人口承载力;文章最后根据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空间组合,将全省划分为五种类型区,他们具有相对集中连片的特征,并且和自然地理界限、经济发展区划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每一类型区应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低山丘陵的主要分布区,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在建立回归模型方程对宜宾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及相对富裕型这3种生活类型所需的营养结构,对宜宾市土地可承载人口及土地承载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这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确定旅游承载力是处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以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综合多源数据,利用“双评价”、容量转换等方法计算旅游承载力。结果发现:①泸沽湖具有“三区合一”的典型特征,由自然保护区、社区、景区3类空间叠加而成。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于社区人口负荷与景区旅游承载力之和。空间供给、资源消耗、设施提供和管理水平共同影响旅游承载力,其中空间供给是关键的制约因素;②依照“确定总量—减去存量—计算余量”的逻辑思路,计算出自然保护区适宜土地面积,获得特定建成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去社区人口负荷得到保护区承载力余量,可进一步转换为景区旅游承载力;③维持风景旅游型城镇建成环境条件下,泸沽湖高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298.5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资源环境条件可支撑19920人,承载力余量为15918人,经过转换后可得旅游承载力为11938人/日;④针对短板的限制作用,提出采取倾斜木桶、延长长板等措施,为景区旅游承载力扩容提供思路。研究可为“三区合一”型自然保护地旅游承载力测算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地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包头市五区为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综合测评模型,将包头市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测评中,通过分析计算出的数据,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赋予了不同权重,进而测定包头市五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梳理包头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难,指出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保证农业生态向良性循环演变条件下,土地的食物产量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特別是耕地资源有限,加之近40年来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长,使原来就十分紧张的人、地矛盾越加突出,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因此,对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特别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及今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土地资源研究先后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赋税土地评价与土地类型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阶段和20世纪后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3个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土地资源学才逐渐发展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目前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类型与土地结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力与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与立法。随着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逐步扩展、面向国家目标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和3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承载力、城镇用地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规划与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岩溶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与状态空间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三个方面构建岩溶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口、经济及社会为评价指标层,对贵州省2000、2004、2008和2013年4个时相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2000、2004、2008、2013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09364、0.08957、0.09230、0.0113,呈现较低状态水平,2013年有向中等水平迈向的趋势,在9个行政区域中,遵义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3个行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状况,其余的6个行政区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20.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调控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调控提升研究"课题组,基于卫星与无人机遥感、定位观测及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现实、未来多个维度,开展了新区3县(雄县、安新、容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调控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地表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洪涝灾害风险较高,如维持现有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新区3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自然上限。(2)人口与产业规模上升将显著加大新区资源环境压力,当人口规模达到500万时,城镇建设和产业用地需求分别为670和130平方公里,年用水11.6亿立方米,约一半建成区存在洪涝灾害风险。(3)实现新区建设目标,需科学调控、提升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具体方向包括: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以内;多途径调水,适度控制湿地和森林面积;加大减排治污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防洪标准,科学选址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