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3,(7):108-109
<正>本书主要针对青少年读者进行编选,分为“励志·启示篇”“成长感恩篇”“亲情·幸福篇”“生活·感悟篇”和“思考·静心篇”五辑。文中有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和家人相处的点滴亲情,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对青少年的激励,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相似文献   

2.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3,(8):13-15
<正>本书从中国人的礼俗起源入手,带读者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看待礼仪的,生活中有怎样的习俗。礼俗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正是礼俗的沿袭让我们成为了风雅的中国人。阅读中国古人的风雅礼俗,就是阅读我们民族的历史。【典籍溯源】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西汉刘向编订为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涵盖了法家、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各家的观点,是研究先秦时期各学派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4.
眼前放着一份今年7月4日的《参考消息》,它的第12版是副刊天地,有三篇长文,都是谈书的,其中有两篇不仅谈书,而且还谈阅读问题.一篇讲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当年揭露了黑奴制度的黑暗与罪恶,为林肯动员北方人民解放奴隶的国内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文学与思想武器,后来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还有人评价这本小说是“笔胜于剑”,以至于欧·亨利、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师对其厚爱有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怎么办?》这部大作.显然,此后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创作价值,以及这本书的出版价值与人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可见,创作、编辑、阅读在精神变物质、文字变财富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至今仍影响着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新书选介     
《全国新书目》2010,(17):62-67
《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陈占彪编商务印书馆2010.04定价:52.00元本书精选了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24篇,图片200余幅,资料稀见难得。阅读本书无异于享受着一次"世博历史探  相似文献   

6.
<正>你知道吗?在宋代,燃放烟火是市民生活技艺的一种,由此出现了职业“烟火师”;至少在宋代,就有比较明确的以说唱乞讨为生的“艺术乞丐”;现在我们常用的一种书籍装订方式“蝴蝶装”(像两只蝴蝶一样,对折起来再装订)是宋代人发明的……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本书中读到。该书收录了作者的读史札记、专栏随笔等作品,文笔通俗流畅优美,每一篇作品都能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7.
<正>“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习惯需要别人提醒吗?不需要。”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可能是一个提醒,问自己有多久没有看书了?可能是一种激励,比如,“我要像某本书中的主人公那样生活”。当然,这一天也可能是一次倾述,讲一讲自己的阅读故事。在世界读书日来临前,《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3位读者,一起来听听他们的阅读故事。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躲债     
本书300余篇短章,皆从专访和史料中搜淘而来,专记百余年间名人轶事,别有意趣。小处着手,角度独特。每位名人一文一像,文章清新灵动简洁准确有情、有趣;肖像笔触传神,呈现人物性格、心灵特征,图文相得益彰,极富阅读审美收益。  相似文献   

9.
本书作者霍尔布鲁克&#183;杰克逊(Holbrook Jackson),是一位著名的书痴。他撰写的《藏书癖之剖析》,被誉之为“爱书人的百科全书”,几乎涉猎了各种关于书的话题。《书&#183;阅读》汇集了他关于阅读的种种独特见解。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书看做是艺术的媒介,把读者视之为艺术家。作者不仅展示书籍阅读的方法层面,而且还以相当多的篇幅来谈论阅读的体验,坚信读者独立选择、自主思考所带来的巨大乐趣。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来不断再版。杰克逊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是其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译本。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者吴永贵。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暖花开季节,我去日本探亲,随身带的一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原驻日记者苏海河送我的《回眸东京》,苏海河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在日本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中日两国互派常驻记者35周年而编辑的这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全书分《追昔篇》、《渊源篇》、《专访篇》、《经济篇》、《社会篇》、《人情篇》、《揽胜篇》、《史览篇》,55篇文章出自48位记者之手,共26万字。第一批中国记者7人,是根据中日双方在北京和东京两地互设廖承志、高碕贸易办事处和互换…  相似文献   

11.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12.
阅读这本书,就是在阅读上海世博会建筑。在开始去阅读之前,我曾有一种期待。从建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世界博览会这样一个展现世界建筑学界对未来建筑与城市梦想的大舞台中,应该可以期待从中看到未来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一些方向或是可能性。读过了这本书,了解了每一座世博会展馆,也了解了每一座建筑的创作理念之后,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世博建筑所表达的对未来建筑学的憧憬,就像是这届世博会的主题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今日谈”短论专栏,从问世到现在已连续发表了近三千篇文章,有人说它是“绿地”,有人称它是“窗口”,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我对这个专栏的文章很感兴趣,是经常阅读的。最近读了钱湜辛、于宁同志主编的《今日谈选粹》(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是从14年中(1980年元月至1994年2月)所发表的2500多篇中选编出420多篇的精选本,也是200多作者合著的一本书。我较认真地阅读了一遍,很受启发和教益,愿意写点读后的体会。 “今日谈”明显的特点是体型短小,性格特殊。它的每篇文章大都是几百字,超过千把字的很少,短小精练,没有“官话”、套话;有的文章还配有照片、漫画、统计表,具有特殊的体型。它的性格和文风也有  相似文献   

14.
按需出版——一个折衷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6S):24-24
纸本书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写作、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养成了人类独特的阅读文化心理和审美体验。阅读几乎是与衣食住行具有同等地位的行为模式。“好书一本,清茶一杯”、“雪夜闭门读禁书”等等这样的生活趣味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血液中,无法设想没有纸本书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报发表一篇言论,左等右等不见稿费,一个月后从该报寄来两本书,一本是该报总编的评论集,一本是该报记者的通讯集。一看两本书的订价,合起来是八九块钱,这正好是我那篇言论的稿酬了。心想,一篇言论能换回两本书,倒也不赖。于是拿起便拜读起来,可是读着读着,就有些感到不对劲了。请看那一本评论集,打开目录,满眼尽是这样的标题:“团结奋进”、“龙腾虎跃、深化改革”、“安定团结、改革发展”、“团结稳定、面向未来”、“增强团结、  相似文献   

16.
"六本书挑战赛"(Six Book Challenge)是由英国阅读社发起的一个全国性质的成人阅读推广项目,以阅读社的数据库和网络商店为资源支撑。其核心工作是组织识字水平不高的成年人利用半年时间读6本书,并记录阅读感受和随想,以促进参赛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我国在借鉴英国"六本书挑战赛"的基础上,应打破行业限制,联合多种社会机构共同推广;根据成人阅读水平倡导分级阅读,使阅读更具针对性;创新宣传方式,增强阅读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促进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7.
大凡一本书在手,人们总是急匆匆地阅读书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上半年总结篇 一、上半年基本上没有出现全国范围内特别火爆的畅销书。这一方面说明市场竞争激烈,一本书要想从同类书中脱颖而出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读者的阅读朝多元化发展。 二、图书销售的时令因素越来越明显。如春节前后音像销售很好;而“五一”前后旅游书卖得很好。 三、地域因素将是图书发行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某个地区,只有一本钢琴辅导书卖得好,是因为它被这个地区的少年宫指定为选用教材,而不是因为同类书不  相似文献   

19.
<正>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历时三年的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节气亦可作体察当代生活的新刻度。  相似文献   

20.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版发表一篇张作绵关于老年人的文章,说“台湾没有理由不能印行大字书”。文章说,生活在今天台湾的“乱世”,大隐隐于书,可是像他这样视力太差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报的人,想作书房隐士而不可得,只得看古书或大字本英文书,但这也有许多困难,现代人不能不读现代书。文章分析说,据统计,台湾1994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已进入高龄社会,去年2000年65岁以上人口达8.4%,也就是接近200万人。按照美国的标准,台湾约有50万人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平均每人每年买一本书,一年就需要50万本大字体书。台湾每年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