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向渝梅  章波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37-138
“NB IC会聚技术”对学科会聚将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科技进步实现效益最大化、构建创新型国家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学科会聚过程中决策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排斥式、共存式、拓展式三种典型类型,具体思维方式的选择受到参与会聚的学科规模与学科间异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科会聚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依次呈现出基于随机偶然的决策模式、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决策模式、基于学科前沿的决策模式、基于共同愿景的决策模式.要以"整体论"为指导、以"问题导向"为准绳、以非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为平台来优化学科会聚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3.
学科会聚、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以活动着的知识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组织系统,这一实践形态的学科含义,区别于知识形态的学科界定,得出实践形态的学科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学科会聚和交叉的结论,接着阐释了会聚交叉情况下的三种学科发展模式、相应的科研平台,最后对协作组织科研平台、科研群体管理机制平台、实践导向平台建设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单一的测度方法无法全面描述其本质特征。先前的研究大多针对跨学科某一维度进行分析,缺乏整体视角和系统建构。本研究对跨学科的外部知识融合、内在知识会聚与科学合作模式三个不同维度进行有效分解与整合,分别从参考文献学科多样性、目标文献学科多样性和合作机构学科多样性三个维度进行测度和综合比较分析,以普赖斯奖获得者的研究论文为例,探索不同测度方法的共性与差异、适应性与结合点,以及跨学科研究不同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单一维度的方法相比,三维测度可以更加全面地剖析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特征,同时也为跨学科的测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技术会聚研究探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娜  毛荐其  余光胜 《科研管理》2017,38(12):20-28
近来,技术呈现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技术会聚涌现,有望主导下一代技术创新。本文首先借助科学计量和共现网络分析对技术会聚研究趋势及热点进行总体概述;接着对文献回顾归纳分析,从技术会聚界定、测度、过程及会聚创新几个方面对技术会聚研究进行梳理并展望。研究发现:现阶段,技术会聚内涵已基本明晰,技术会聚测度研究最为广泛,但技术会聚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初浅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为促进技术会聚的发展及相关科技政策,迫切需要学者打开技术会聚"黑箱",开展技术会聚辨识、预测及技术会聚创新等重点选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探索新兴学科会聚发展趋势的测度方法与指标,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理解新兴学科形成与演进的机理,对国家前沿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基于科学技术会聚发展的理论,提出新兴领域学科会聚发展趋势的测度指标与方法,并对纳米科技的学科会聚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纳米科技学科会聚指数远远高于SCI-E数据库中整体学科会聚指数,纳米科技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发散与收敛等特征。测度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实证分析结果对纳米科技发展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科馆员研究文献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洪军 《现代情报》2009,29(11):4-7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重庆维普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源,从学科馆员研究文献的年度、来源期刊、作者、作者机构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已有相关结果比较,以期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学科会聚角度出发,从内部汇聚障碍、外部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多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原则以及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实施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的理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卫东华 《情报探索》2012,(12):125-127
论述学科馆员构建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意义、必要性和途径,并就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分析,采用动态、系统与历史的视角较为客观地对探索与利用的知识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探索与利用研究的知识基础可分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六大模块,包括组织双元性、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关系、组织变革、资源基础观和定量研究方法;其演进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91-2000年为初级探索阶段,知识基础较为零散,散落于组织学习、技术创新、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联盟等领域;2001-2010年为利用和优化前期成果的中间阶段,知识基础由发散到集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核心知识结构;2011-2015年为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拓展的成熟阶段,研究模型精致严谨、逻辑严密、研究方法系统规范,研究情境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组织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君  樊治平  潘星 《科学学研究》2005,23(1):111-117
在分析了组织中知识构成及影响组织知识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织知识增长与平衡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知识管理对组织知识动态发展的影响过程和组织成员的变化对组织知识发展的影响过程。依据这个模型及其相关过程研究,组织易于实现对组织知识的变化的理解,发现影响组织知识水平提高的原因,调整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提升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及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充分运用。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形成以1982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该过程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此予以研究有助于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的发展规律。通过访谈重要的历史亲历者,深度分析历史文献,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科学学早期研究成果,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化过程体现两个显著特征,即聚焦中国科技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引介国外研究成果、重视发展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其间深受贝尔纳科学学研究思想影响并形成了研究范式。历史经验证明坚持贝尔纳传统、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科学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3.
大科学时代科研仪器与高端科研成果产出存在紧密的联系,科研仪器作为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在科研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从文献计量视角对我国科研仪器研究文献展开分析,通过可视化工具及LDA模型进行文本挖掘揭示科研仪器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发现以科研仪器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作者合作密度较低,科研仪器研究主题覆盖范围在逐渐扩大,结合人工编码及LDA文本挖掘确定科研工作、科研基础、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人员4个主题,其中科研工作与科研基础主题在我国科研仪器研究知识结构中占比较多,科研设备与科研人员主题的研究力量薄弱。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构建知识网络组织,开展合作知识创新,对于企业组织弥补知识缺口,建立知识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知识网络组织的系统结构是指知识网络组织系统诸要素在该系统内的秩序,它包括知识网络组织系统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等,文章将对知识网络组织构成子系统及其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知识型员工行为能力的因素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建锋  赵希男  范芙蓉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62-1868
 知识型员工有效工作能力的提升是知识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立足中国情景,以中国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遵循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考虑有效行为产生的两个重要方面,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能力分为知识与技术能力和行为能力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型员工行为能力的因素结构。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关键事件收集并确定关键行为域,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以来自中国知识型企业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获得了知识型员工行为能力维度的构想因素结构;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检验了构想因素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的行为能力包括行动与目标簇、基本行为簇、影响力簇与管理簇4个因素,而且4个因素的标准载荷系数均高于0.8,说明4个因素很好地反映了行为能力;同时,在这4个因素之下又包括18项具体的能力要素,各能力要素对各个簇群均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已成为互联网行动计划与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创新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心,而关于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了解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随后,借鉴创新价值链理论,在微观层面将企业知识创造价值链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生成、绩效产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互联网资源、能力在知识创造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作用。以较为深入地揭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知识创造及其绩效实现的内在机理,为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能力提升知识创造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Using the fie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discourses form and evol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tion (a type of reasoning that involves extracting principles from data). Conceptual development within a discipline depends on concepts borrowed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wo multifaceted, interwoven processes: the scientific process and the social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a cit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this interaction creates two distinct episodes of eduction that coexist and evolve in parallel. The concept of eduction does not separate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process from the scientific process and realistically assumes that both processes are necessary. Thus, collaborative interests expand and contract,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from other disciplines, while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ing its own foundations. This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other discourses emerge, diffuse their ideas, and shape new fields and for understand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杨春江  逯叶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214-216
员工的组织承诺在管理学界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沈阳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员工进行了调查,探讨了知识员工的组织承诺的心理结构。在数据处理上,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法。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知识员工组织承诺是一个多维的心理结构。本文还提出了知识员工组织承诺的五因子模型:感情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地域承诺和连续承诺。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