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论文将运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对高句丽葬礼习俗进行探讨。特别是以文献中出现的高句丽习俗知识为基础,再用高句丽壁画图像加以补充,以此来增进人们对高句丽葬礼习俗的理解。本论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稀有的高句丽历史记录去发现其固有文化要素,进而通过对葬礼习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通过神话传说的叙事与仪式的双重构建来显示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哈尼族"磕竹筒"仪式出现在哈尼族白宏人的丧葬活动中,解析其"磕竹筒"习俗,探讨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反思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所罗门"的墓地望下去,可以看到一条今年春天开始修建的公路,这条十几公里长的路一旦修通,山上的几个村寨将告别步行上下山的生活。到那时,他们修房子用的水泥和砖瓦,可以用汽车拉上山,而不再靠马驮人扛。村寨的生活,也许将因这场地震而改变地震来的时候,下寨坝子上为马友才葬礼摆的酒席已经进行到尾声。没有任何预兆,大地突然剧烈抖动,6张摆满菜肴的桌子像长了脚一样,从地上跳了起来,碗筷跌落,满地狼藉,坝子上的人站立不稳,摔倒在地。  相似文献   

4.
李岚  化冰 《出版参考》2004,(9):10-10
老牧师大卫走了。临走前,他留下遗言:葬礼要举行得简短、令人愉快。  相似文献   

5.
巴厘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要经过42天才能离开躯体,因而也要42天后才火葬。在火葬前,先将尸体用盐、米粉、醋、香料和檀香粉的混合液体浸泡,然后用布包扎起来,放在一个竹篮里。火葬的日子,“加美兰”的乐声一响,村子里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赶来抬尸体。如果是大规模的火葬,往往有上千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葬礼     
徐斌  项文俊 《新闻实践》2006,(5):F0003-F0003
在丈夫遗体下葬的前夜,凯瑟琳凯西拒绝离开灵柩,恳求能最后一次睡在他身边。海军陆战队队员为她搭了张床,就放在国旗正下方。入睡前,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放起他们曾经一起听过的歌曲……  相似文献   

7.
8.
2002年9月16日至17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土尔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以“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为主题的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会议上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呼吁在全球化形势下,共同保护和发展无形文化遗产,促进文明多样化进程。无形文化遗产是指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在西方又称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9.
张礼 《云南档案》2012,(10):27-30
<正>世代生活在哀牢山畔的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这里,北回归线穿山而过,绵延不断的山系和高耸入云的大山间,勤劳聪明的哈尼族创造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极目远眺,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一丘一丘地隐现在云海里,清碧的水荡漾起片片粼光,犹如一幅宏大的山水画。长期居住在大山里的哈尼人,与山梁和山坡为  相似文献   

10.
加沙的葬礼     
“我所经历过的战争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辜的平民永远是受害者。他们忍受着饥饿,被抢劫、被强奸、被殴打甚至被杀害。我个人内心中的战争并没有一幅具体的画面。它只是死亡的气息和无尽的哭声”  相似文献   

11.
李文萍 《大观周刊》2012,(19):25-26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以"万物有灵"为核心观念,以信奉"多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造就了现存其社会的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活动。作为哈尼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始宗教,其信仰和仪式在哈尼族社会仍有显著功能,笔者主要从心理调试、认同整合、文化传承方面试论其现代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区。哈尼族民间故事是哈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哈尼族民间故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神秘的哈尼人。然而当下哈尼族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已经岌岌可危,有失传的危险。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促进文化繁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哈尼族民间故事的传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下实际保护措施,希望哈尼族民间故事在全球化的传播环境下得以很好地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刘锵  宋文 《新闻前哨》2004,(7):24-24
由一场山村葬礼发现和挖掘出一位基层干部“亲民爱民”典型,这是《恩施日报》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普通人、基层干部身上,实践“三贴近”的生动体现。 2003年10月的一天,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一个偏僻山村里,举行了当地多年来没有过的一场最热闹的葬礼。出殡那天,下着细雨。亲友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和群众的抽泣声久久回荡在山谷之中。出殡路上,人们在自家那眼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对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质档案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保护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石鸿 《文化遗产》2022,(1):114-122
哈尼族的巫师,俗称"摩批",在哈尼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秦汉以来,哈尼族先民受汉族等影响,生计方式改变并发展出相应的政治制度,此时"摩批"承担与民族信仰活动相关的职能;唐代以降,"摩批"在汉人、"乌蛮""白蛮"等异族政权的统治下,或作为巫师兼任部落首领,或成为"首领"之下的专职祭师,并在蒙元与明代的"土司制度"下延续相应职能。随着满清"改土归流",原本属于上层阶级的"摩批"从政治神坛跌落民间社会,逐渐成为民间文化的代表,并发展出包括"铺批""奥吉"与职业"摩批"在内的新存在形式。现在滇中哈尼族地方社会中的"摩批",既带有村落/集体管理性质,又带有家庭/个体服务的特殊性质。其社会地位演变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亦是地方社会的制度、文化及经济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林琳 《新闻爱好者》2010,(5):177-178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的悲剧故事。在作品中,着重描述了主人公韩子奇一生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一个玉字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也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对韩子奇而言,玉就是他的生命。为了玉,可以抛妻别子;为了玉,他葬送了爱情……他爱玉、护玉、守玉,最终因玉而死。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些扭曲却又真实的爱情,汇流成韩子奇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散木 《兰台内外》2013,(6):14-15
周恩来率团出席葬礼 1953年3月5日晚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郊外昆采沃的别墅中去世,享年74岁。斯大林去世六个小时之后,苏联的广播电台和主要报纸《真理报》公布了该消息。此后,苏联方面宣布全国默哀八天,停止工作,并定于3月9日安葬斯大林。斯大林的遗体先是被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然后停灵于工会大厦圆柱大厅,接受人们的瞻仰。苏共中央还决定,瞻仰结束后将斯大林的遗体安葬在红场的列宁墓旁边。苏联领导人组成了悼念和安葬斯大林的治丧委员会。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兰台世界》2013,(19):119-120
<正>所谓哈尼族习惯法的起源即指在哈尼族这一社会群体中习惯法产生的可能途径,表现为哈尼族社会习惯法的预备库或半成品。从哈尼族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其法律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哈尼族直至解放前并无本民族文字,因而缺乏使用文字来记载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法的产生、演变的客观记录和描述的重要工具;其次,哈尼族历史上并未出现成文法,习惯法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因而并不存在一个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诞生之日起就有咪谷、摩批。咪谷、摩批宗教文化是哈尼族文化、原始宗教、祭祀文化、社会习俗、民俗活动、民族医学、民族礼仪的载体,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和哈尼族的精神支柱,保护咪谷、摩批宗教文化对哈尼族宗教历史文化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哈尼族的历史大多为口耳相传,其历史文献都用汉字记载,且数量有限。随着现代化进程与民族融合的加快,哈尼族的口述历史面临着消亡危险,因此,加强哈尼族口述历史的研究与保护,对于保护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保护传承哈尼族口述历史的意义1.哈尼族口述历史的价值。数千年来,哈尼族的语言、哲学、宗教、诗歌、历法及伦理道德等文化的继承,主要由哈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