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论语》。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等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邓莉 《中国教师》2011,(11):78-80
<正>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学"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对"学"非常推崇,这源于孔子的一个基本判断。所谓"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理想,"学而知之"才是正途。孔子曾自我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  相似文献   

4.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主张四教:文、行、忠、信,重视"信"的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信"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认真研读与分析,将孔子"信"之内涵概括为:与人为信、取信于民、以义取信、以学促信。在个体生活领域,孔子主张将与人为信作为调节无血缘关系的、身份大体平等的"朋友之交"的原则和依据;在政治领域,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具备"信"德,取信于民,并教民以信;但孔子倡导的"信"是相对的、可变的,即要以义取信,点名了"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指出,个体必须通过"学"才能做到"以义取信",即主张以学促信。  相似文献   

7.
曾参是孔门私学中精进修养且孝行突出的弟子。孔子对曾参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曾参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参来勿内"——孔子对曾参"愚孝"言行"以怒示警"的教学艺术;三是"三省吾身"——孔子指导曾参进行自我教育的艺术。此外,曾参为"以友辅仁"而建立的"同学圈",也值得深入考述并认识其所特有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龙吟:我们"闲话孔子"到现在,了解了很多孔子鲜为人知甚至过去从未被"学术界"研究的丰富侧面;而究竟当时人眼中的孔子是何等样人?雨石先生这就为你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代政府和有识之士对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应用都很重视。《论语》中提及的孔子倡讲的"雅言",就是以上古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代汉民族共同语。倡讲"雅言",是孔子"正名"的修辞观在语言表达上的必然要求;是孔子兴办私学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孔子传承文化典籍的必然选择;是孔子"从周"主张的重要体现;对当今我国推广应用普通话维护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吉彦 《小学时代》2014,(Z2):38-39
<正>咖啡猫:这个暑假,我跟随陕西省博物馆王吉彦老师过了一把"穿越"瘾,和孔子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在仿古建筑"孔子学堂"里,惟妙惟肖的仿真机器人"孔子"与四位弟子活灵活现,时而眨眼、挥手、摇头,时而开口说话,游客可以直接与"孔子"进行对话。如果你提问题,"孔子"还能逐一作答。听着听着,我对《论语》的理解似乎又深入了一些。不信你看,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人所持“强说人”观点和“教师就应该换另一种办法施教”的观点是对启发式思想的否定与割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启发主张,就必须正确认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涵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儒家的至圣与先师,他在治学、为政、做人、交友等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作为其思想宝库中一个领域的为政思想,其观点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领导者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孔子学院获得蓬勃发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一地区的孔子学院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师资培训层次较高等方面。同时,也由此产生一些相关的应予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诸如: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共同发展、伊斯兰教国家共建孔子学院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一书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我们研究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从《论语》入手分析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好学乐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学行结合;道德教育思想,主张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义利观是孔子为实现其政治抱负而提出的规范理论体系,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富有浓源的理想色彩和空想成份。由于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再加之孔子职业的缘故以及其理论社会感召力的局限性,孔子的义利观还是尚处于民间话语阶级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并没有普适的效力。恰是这一点一直为后人所曲解,又被后人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与宋濂名份上虽为君臣,学识上却实为师徒,宋濂传授的儒学思想和文章之道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得以凭借帝王之尊引领元末明初文风的嬗变。事实上,朱元璋欣赏的是宋濂的儒家学识,并不看中他的文学才华,但在长期的君臣文学交往中,又深受宋濂文学思想和文法的影响。基于儒家文学观念的共识,朱元璋一再提升、褒奖宋濂,从而奠定他"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宰予是孔子弟子当中性格较为突出的一个。"宰予昼寝"的原因,既非"志气昏惰",更非身体欠佳,而是其聪明才智不得施展,革新思想不受重视,因而陷于压抑、苦闷、不知所措的行为表现。但是基于与孔子真诚的师生关系和对老师"爱殷责重"用心的理解,一时消沉之后,即振作精神,积极进取,终以孔门十哲弟子之一名传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