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2.
所谓宣战,是一国对他国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正式通知或宣告。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9日。它距日军占领东北已整整十年,离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已四年有余。国民党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不宣不战”,在“七七事变”后“战而不宣”,而在“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宣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即开始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战。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已经完全处于战争状态.然而国民政府仅仅在1937年8月发表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却始终没有对日宣战。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所,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然而,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并未正式对日宣战,只是在sq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面对侵略,行使“自卫权”奋起抗战,抵御外侮。对日正式宣战,则是在战争进行四年之后的1941年12月8日。宣战问题,不仅涉及国际法的若干准则,而且也体现出中国政府抗战指导思想和战时外交政策。因此,本文拟就中国政府在宣战问题上的考虑、何以没有及时宣战以及由此对中国抗战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试加评析,以求弄清这一历史问题,从而有助…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日本对其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二是因侵略战争引起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并屡掀波澜,与日本朝野在政治上的右翼化倾向密切相关。现行国际法的原则和惯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学依据。对日索赔的“法庭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决不应再言放弃。  相似文献   

6.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发表战争咨文,国会仅以一小时的讨论,一票反对便通过了对日战争决议。12月11日,德因、意大利向美宣战。同一天,美国以宣战回应,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美国参战后,面临着军事上重大的战略抉择:是集中兵力首先打败日军,报珍珠港之仇呢?还是执行先打德国的“欧洲第一”战略呢?日本不宣而战使太平洋舰队被毁,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美利坚民族的自尊心,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公众对日本法西斯的愤慨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对德意法西斯的仇恨。事发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表…  相似文献   

7.
从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开始,日本的一些国际法学就相继抛出了一系列的以甲午战争为对象的国际法作。百多年来,这一“研究”热度不减。其共同特点是,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上,用国际法的术语作概念游戏,歪曲和伪造历史,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上的依据。对此,我国学术界长期无人做出回应,给以必要的批判和澄清。  相似文献   

8.
以往我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研究不够,以至在国际舆论上出现作为受害者的中国却是国际法的违反者这样的怪论。笔者从国际法学的视角出发,以中日战争起源问题、中日两国宣战问题和日本在华化学战等三个案例,对中国抗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通过诉之于国际法这一任何民族都必须承认和通用的"语言",认为中国抗战是一场中国反对日本非法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时,借鉴国际法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 本月8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已经对英美两国宣战,轰炸夏威夷、菲律宾、香港和新加坡,陆军在马来亚北部登陆,在日本宣战后,美国及英国亦已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了,……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应该继续过去5年的光荣战争,坚决站在反法西斯国家方面,动员自己一切力量,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争,为了这个唯一的目的,必须实施如下各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4月上旬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继续否认侵略战争罪行。教科书污蔑说,中国人“由于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过激的行为,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活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排日运动激烈”,是由于“共产党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因此中日战争是“由共产党挑唆引起的”。卢沟桥事件是由于“中国一侧对日持续射击,进入战争状态”。1937年8月在上海也是“两名日本士兵被射杀,以此为契机,日中间冲突全面扩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2.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玫瑰门》通过三个女人的生命轨迹的描写,展示出女人之间既相依为命又互相倾轧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4.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材影片的制作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16.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代表作。它除了具有大量的军事思想外,还带有朴素的战争法思想。这其中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争权的态度;二是对战争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三是对待敌国军民“五恭五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是中共认识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形成,目前史学界尚无系统论述。从1937年开始,这一理论的提出,经过了区分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争、初步提出两个战场、回复到正面战争与游击战争、正式形成两个战场的理论四个阶段,使这一理论由框架到丰满完善,成为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8.
"澶渊之盟"是宋辽史上一重大事件.对它的评价,学界历来存在很大分歧.然而,从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历史的眼界看问题,尽管存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符合民心、顺应潮流的积极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后勤管理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应具备“疾如风”的科技动员能力、“徐如林”的“信息流”与“物流”的协同能力、“不动如山”的配送与投放能力以及“侵掠如火”的爆发力。为此,应积累军民兼容的国防工业竞争力,加强防御态势的动员与爆发力,探讨发展军民兼容的国防工业与人才储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香港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既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很多人都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此报告翔实反映了从香港特区行政官员到教育界、出版界、演艺界、商界和传媒界传播应用《孙子兵法》的理念和实践,其最显著的特色是文商并举,把孙子文化演绎得多姿多彩。台湾的孙子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如今已汇集了一批研究专家学者,研究领域也从军事延伸至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台湾重视孙子书籍出版,在大陆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后,台湾孙子研究兴起新一轮高潮,孙子应用研究也异彩纷呈,孙子文化广泛普及到学校和社会,孙子战略的活学活用在台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