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以德治国”思想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出发,分析德育课程体系中的认知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形课程及其各自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完整的德育课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知识性德育、活动性(经验)德育和隐性德育,这三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德育课程结构体系。所谓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结构优化,就是要从五年制高职德育的现状出发,改革原有德育课程,合理重组认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充分发挥活动性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地构建隐性课程,优化组合,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德育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中,隐性德育课程是其重要构成部分。非正规的、隐性的德育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章对此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初中德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初中的德育实施途径一般有三种:由专任的思想品德教师上课讲授思想品德内容:由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理论上讲,这二三类属于“知识性的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活动性的德育课程”^[1]。这些德育实施的途径、方式都指向一种德育课程.即“显性德育课程”。这也是目前初中首要推行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6.
樊学艺 《中国德育》2006,1(12):86-8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是德育课堂的核心。调查显示,当前德育课程缺乏实效,德育课程开设情况不佳,学生对德育课和德育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德育课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够理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1.“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和“成人化、形式化、违心化”是人们对传统德育弊端的概括。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政治性、目的性、功利性太强,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走过场”、“照本宣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课程结构应包括认知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形性德育课程和校本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与实施途径,德育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这一话题如今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因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构造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为这一体系的构建作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新的德育课程投射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9.
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与实施途径,德育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这一话题如今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构造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为这一体系的构建做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新的德育课程投射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聚焦于德育的有效性,正显示着课程的德育张力,也引起我们诸多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教育改革的桥梁,只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当今,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迫切要求德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对活动性德育课程的涵义、特点及其功能进行探讨,有助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不仅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成为一种个体发展的需求。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必须做到:目标制定力求“以人为本”,内容选取趋向“生活化”,课程实施引入“组织参与模式”,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袋。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改革德育课程,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德育价值的首要出发点。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表达或嵌入德育价值,以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德育价值,用校本德育课程传达德育价值,是未来德育实践新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中小学校活动性德育课程系统教育的实验研究。 选择我省“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三年制全日制高级中学部分学校参加实验研究。 活动性德育课程(相对知识性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包括展会(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教育活动等。 活动性德育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德育活动。活动性德育课程具有活动性、系统性、适应性和联系性的特点。活动性德育课程是德育主导课程,理论性德育课程是德育的基础课程。 一、课题由来  相似文献   

16.
王潭  边留峰 《文教资料》2011,(24):212-213
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高校德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德育课程的主体,现阶段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困境,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本文主要从理论授课、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等方面内容的合作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开展高校德育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10,(20):54-56
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德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德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何营建蓬勃积极的德育氛围,创新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长宁区立足区内学校各自不同的校情学情,积极在全区内营造出浓郁的“大德育”氛围,很多学校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颇具个性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