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今比喻事物之间相去甚远或毫不相干。然该成语的本义却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一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说法二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法三风:牲畜雌雄相诱。马牛不相及:马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新编成语多用辞典》,金盾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说法四《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注》:“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3.
“六诗”含义为何?千百年来,学者们各有灼见,但大体都以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谓“三经三纬”)。近几年有些学者对这一传统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它不合“六诗”本义,因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4.
5.
王兵旭同志《“不”字的语助词义项不应丢失》(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所提意见,笔者深表赞同。唯文中将《说文解字》对“不”字的解释当作本义,窃以为不当,谨提出自己一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说文解字·不部》:“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许慎之说,以小篆形体为据,但又不能正确辨形,只以“不”的常用义去附会字形,故说解致误。在甲骨文中,“不”字有“(?)、(?)、(?)”等形体,均象花的植株。下部为根  相似文献   

6.
本义是能够直接解释字形并在实际语言中被使用的某一义项。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它或者是本义某一特点的扩散,或者是本义某一特点的发展。总之,任何引申义都不是孤立的,自然本义也不是孤立的,它与诸多引申义形成内部有着密切联系的引申义列。在具有同一本义的引申义列中,本义的特点分存于引申义中,我们既可以在本义中找到引申义的由来,又可以在引申义中发现本义的端倪。因此考定本义应该遵循一条原则,那就  相似文献   

7.
从“嗜”的适用对象,循着汉字的发展规律,根据前人的训诂资料,“嗜”的本义或犹值得探究。一我们是从两部素孚众望的辞书《辞源》、《辞海》获得启发的。它们给“嗜”的释义,单从1979年新版来看,《辞源》是:  相似文献   

8.
高语第三册《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引用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本把这则古语注释为:“原意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笔者认为,这则注解是错误的。(一)就现存典籍看,最早引用这则古语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人伐陈,晋责之,郑子产力陈其“理”,以至“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这样,“冬十月,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对孔子的引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注解,不同版本说法不同。1990年—1992年版注解是“这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这个注解是错误的。1...  相似文献   

10.
“飞蛾赴火”,亦作“飞蛾投火”“飞蛾扑火”“飞蛾投焰”“夜虫赴火”,其词义在各种词书中都用“喻自取灭亡”或“喻自寻死路”解释,书证都取《梁书·到溉传》:“若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但是,这两句是不是“自取灭亡”的意思呢?不妨先看上下文:“(到溉的孙子荩)早聪慧……尝从高祖幸京口,登北顾(固)楼赋诗,荩受诏便就。上览以  相似文献   

11.
“本义”和“本意”读音相同,共同的词素是“本”,不同的词素是“义”和“意”。在报章杂志上,误将“本义”作“本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试举两例: ①“委曲”的本意是弯弯曲曲的意思。由这个本意引  相似文献   

12.
休字是由古人构木为巢的劳动而产生的,并非由随便的“休于树下“的一种动作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两种意义:一是息止,一是美好.  相似文献   

13.
“昆仑”一词虽在先秦古籍中就有所见,但历代的古书注释对“昆仑”的确切含义均语焉不详,只指出它是一个地名。“昆仑”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名词和文化名词。解开昆仑山的名源之谜,其意义不仅在于确认最早以“昆仑”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的所在,更有助于探讨昆仑地区远古民族及昆仑神话系统的某些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写作一道鼻梁,两个鼻孔,明显像人的鼻子。后来鼻梁缩短了,鼻孔靠拢了,鼻子底部变成一横画了,总之,字形跟鼻子的区别越来越大。正因这个变化,这个字慢慢引申为"自己、自身、自家、亲自"等意思,而记录鼻子这种用法就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在已经不像鼻子的"自"下边加了一个声旁"畀",写成"鼻"。此外,古人很早就发现狗的鼻子十分灵敏,懂得辨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的“伏”是个象形字,其状如一个弯腰曲背的人趴在地上。小篆的“伏”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犬”,  相似文献   

16.
"夷"字自诞生以来,其意义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对其本义的解说则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认为"夷"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基于其历史条件和语言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本文将从形、音及其对立面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历史、语言条件追本溯源,探索其本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他的《自嘲》诗中有这么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其中的“孺子牛”一词,一般人往往理解为“人民大众的老黄牛”。不过,如果从作者当时写作的实际情况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解是属于一种政治引申,“孺子牛”的本义乃是喻指作者做儿子周海婴的“牛”。  相似文献   

18.
“恩”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它由“因”和“心”字组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殷商及殷商以前的具体居住环境及居室的构造去探索“向”字的本义,证明“向”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北出牖也”,而应是“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  相似文献   

20.
“师”的繁体字为“師”,这是一个会意字,左半部表示小土山,右半部表示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所以“师”的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