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性童心     
<正>很喜欢龙应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想这就是老师在课堂中的艺术——等待。等待——让教育精彩语文是一门需要涵养的学科,涵养足了,就有了学养,有了学养就有了修养,有了修养就有了素质这个做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博士的《孩子,你慢慢来》。龙博士一向以文笔犀利、豪气干云著称,针砭时事视野博大、深刻而理性,被余光中誉为"龙卷风"。而这本书中的她,却温暖细腻得令人吃惊。她在自序《蝴蝶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  相似文献   

3.
静待花开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美丽教育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你会找到最满意的窍门。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孩子在慢慢地成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等待。说浅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的印象中,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一直是笔锋犀利的,但当我细细品读完她的那本《孩子,你慢慢来》后,我真切地体味出书中流淌着如丝般的爱之柔情。书中,龙应台女士细腻、朴实的文字,仿佛带我走进了她与孩子成长的画面。没有说教,没有评判,没有建议,正是那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深深打动着阅读  相似文献   

5.
<正>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的话。是的,孩子,你慢慢来。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还得从一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罢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杂文《孩子,你慢慢来》,我久久不能平静。"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这灵动的文字,仿佛使我看到了一个孩童的笑容——那是因为安静中的等待而邂逅的灿烂笑容。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13,(4):67-67
龙应台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龙应台那样,用一双温柔的双眼,看着自己的学生,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她的文章,抨击时政,指点江山,常常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却让我读出了龙应台的另一面。当初买这本书时,还未来得及翻看前言及内容,单是这标题——如和风细雨般的轻唤,就足以吸引我,让我驻足。在这本书中,龙应台热切又直接地表达出她对孩子最质朴的爱和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认识。她放弃了自己早先的一些梦想,甘于做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从中发现乐趣,不曾后悔,都只是因为她爱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罢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杂文《孩子,你慢慢来》,我久久不能平静。"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这灵动的文字,仿佛使我看到了一个孩童的笑容——那是因为安静中的等待而邂逅的灿烂笑容。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兹也曾说过,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描绘美丽的教育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相似文献   

11.
在当当网上觅书,突然发现有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我欣喜不已。 龙应台的大名,在我,早已如雷贯耳。年少时的我,便以仰视的姿态膜拜她的文字,对她无比敬仰,并一直以为1984年写《野火集》、写《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一定是台湾政界或者新闻界一位铁铮铮的男子。大学时,  相似文献   

12.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13.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  相似文献   

14.
编辑荐书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作家的龙应台均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此书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来表现母爱,且文字  相似文献   

15.
于唯 《吉林教育》2009,(6):95-95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写的一本关于她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集。龙应台被称为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一般都是万丈豪气的,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是万丈深情。这本书,决不是作家的作秀,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更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做不思索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17.
龙应台虽不是幼儿教育专家,但其作品《孩子你慢慢来》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阅读。孩子你慢慢来含义非常深刻:教育要遵从天性,欣赏孩子慢慢成长……阅读之余,我们不免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追求太多,让孩子负担太重?教育要耐心等待《孩子你慢慢来》开篇记录了作者因买花而等待花店里的小男孩学扎蝴蝶结的一幕: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  相似文献   

18.
吴航海 《福建教育》2010,(7):122-123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在这本书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19.
好书推荐     
正书名:《孩子你慢慢来》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作者:龙应台出版时间:2009年12月主要内容:本书讲述了作者在两个儿子幼年成长中的所感所思。文中的"妈妈"是一位可爱的中国台湾女子,她用心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孩子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相似文献   

20.
王凌 《教育文汇》2012,(2):32-32
每次读龙应台的文章《孩子你慢慢来》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文中有一段故事特别感人:一位女作家去买花,卖花的老人将她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来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由于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结果手指绕来绕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