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什么清白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选……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芽”人们读到这传神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时,一定会笑孔乙己的迂腐,觉得这样的辩解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胡搅蛮缠。其实孔乙己说这番话也是有他的根据的。在现代汉语中,“偷”是“盗窃”的意思,这是不辩自明的。但在先秦时期,没有用“偷”字来表示“盗窃”的。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此何也芽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有甚…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偷书与抄书孔己己在人家揭发他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事时,“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段话真是妙不可言。旧时把偷书的人美其名曰“雅贼”。虽说沾了个“雅”字,但还逃不出“贼”的范畴。孔乙己自己竭力选用了“雅”一点的字眼——“窃”,并以“读书人的事”来遮羞,但事实毕竟是偷,他也毕竟挨了吊打。只是孔乙己偷书为了生计,其情是可悯的。孔乙己是小说中人,姑且不论,实际上倒也不乏偷书人。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独具特色。鲁迅集文学的精华,取人世间活的语言,为小说人物“对话”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其艺术造诣之深,是举世少见的。一、突出人物个性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文化程度、嗜好、僻性。如《孔乙己》是的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有一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此“孔乙己”成了“窃书”者的代名词。尽管“窃书”者被称为“雅贼”,毕竟还是属于鸡鸣狗盗辈的不光彩之事,为君子所不屑。然而,我当年也窃过书,而且自以为很勇敢,很光荣,至今不悔。那是1967年冬天,“复课闹革命”虽已折腾了一阵,无书可读的可悲状况并无改观。说“无书可读”当然也不确切,“红宝书”、姚文元、戚本禹之流的“大批判”和“文革”社论集之类还是有的,但读来读去,实在乏味之极,无聊之至。作为高一的中学生,我那时求知欲特别强烈,与几位志…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名家)。有一次他牵着一匹马通过关卡,守关的士兵说,牵马的人不准过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是一匹白马啊。”守关的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公孙龙  相似文献   

9.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10.
偷书与借书     
偷书与借书刘少勤偷人财物可耻,借人财物不还也不光彩,严重的还会琅人狱、但对偷书和借书不还,世人却常持宽容态度。孔乙己先生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不只是咬文嚼字,确实反映了某些人的真实心态。不久前就听过一位道貌岸然的男士大谈自己手脚如何麻利,在...  相似文献   

11.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宋国之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可惜其学说没有直接保存下来。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且著有《白马论》一文,第一次从逻辑上深刻地揭示了“名”的内涵和外延,论及了“名”在逻辑上的种属差别。公孙龙自己宣称,这是他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命题。但是长期以来,“白马非马”一直被某些人判定  相似文献   

12.
我是做过贼的。不过做贼的经历,却绝非恶意。 我对孔乙己另眼相看,只因其冠冕堂皇地称“窃书不能算偷”。后来颇为得意,不经意间与鲁迅大师笔下的人物有了相同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14.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16.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宋国辩者倪说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后来经过赵国平原君家门客公孙龙加以发挥,并著有《白马论》,才在中国逻辑史上颇为引人注目。公孙龙是战国末年的一位“辩士”。在先秦思想史上,他是著名人物之一,“离坚派”的领袖,以“白马”、“坚白”之辩名垂史册。然而,如何评价公孙龙其人,却成为引起历代逻辑学者和哲学家们论争的问题之一。常常有人以为公孙龙主张的“白马非马”,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因而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欺世惑众的诡辩家;也有人认为,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就是辩证法,因此…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一再强调 ,他笔下人物的“模特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孔乙己就是这样 ,有自己生活的原型。原型一 :“孟夫子”的窃书行为。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的名言 ,来自于鲁迅选取的“孟夫子”这个“模特儿”。“孟夫子”是一个姓孟的穷读书人的绰号 ,他是一个败落的大户人家的子弟 ,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致沦落潦倒。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 ,穷极时混进书房偷东西。“孟夫子”经常到鲁迅故居新台门的大书房来 ,当时…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都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他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穷困潦倒、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人,但是他又不失善良和诚信的品质,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的形象。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窃书不能算偷’仅仅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立刻要学生思考并回答,大家一时间似乎没有准备,我就叫他们讨论。讨论的过程很热烈,看看他们似乎已经成竹在胸跃跃欲试了,我就叫他们畅所欲言。甲:我觉得孔乙己…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著有《白马论》,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此)有相当的影响。对于他自己的这一得意命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长笺》)。如果说“白马是马”,人们一目了然,可是说“白马非马”却容易让人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20.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