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受"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形式是内容的工具"等思想的影响,语文教育中,文本形式的价值研究长期遭受误解和忽视,其间潜蕴的实用价值、审美功能、终极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开掘与利用。加上实用理性、经验主义的大行其道,语文教育在科学化的名义下,跟随理科教育亦步亦趋,导致体性模糊,美感流失,文本、学生、教师彼此成为非常隔膜的"他者"的现象非常严重。本文强调要重新审视文本形式在多维视野下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终极关怀价值,并注意灵心妙运,将之化为言语表现的智慧和素养,对提升学生的灵魂质量,使语文教育走向真正的博大、坚实和诗性。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编者、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和老师、编者、文本的对话。要完成这些对话,老师就必须尊重文本、认真研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心思和编者的用意,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表明教者的立场,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实现文本与教者情感的高度融合;握文本体裁;解析文本,升华文本。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说到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本中所表之情,所达之意.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作者的灵魂呢?众所周知,文本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是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那么,我们可以从研读语言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的思想内容全部由语言形式转化而来,不同的表达方式常常使同一表达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情调、韵味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独特的表达,关注独特的情感,关注文本言外之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古典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格律诗,因其格式固定,讲究韵律,而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欣赏这类诗歌的时候,形式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文本细读法,详细解析古典诗歌的形式,从形式入手来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一、立足古典诗歌的"节奏",运用"文本细读法"韵律和节奏为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乐美。正是古典诗歌借鉴了音乐的形式,从而呈现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 为参加市"两课"评比,组里杨老师执教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职高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杨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纵观整个课堂,文本《我的母亲》只是个引子,学生不需要解读文本就可叙说并抒情.听完课,笔者的感觉是"老师教了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却没有涉及".另外,杨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执教者没能准确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篇散文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误读"时,应采取理解、宽容、善待的态度,并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多数学生认为艄公是一位"勇敢、细心、机智、聪明"的人,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艄公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分别从读者、作者、教者、学生等视角去解读教材文本。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语文教材聚集了古今中外名人作家共同的智慧和精髓,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脱离教材,而应立足教材,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有效地拓展延伸,以丰富阅读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思想内涵以及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一、在兴趣点上进行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地  相似文献   

11.
正文本原指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语言组合体,也指可供读者阅读的作品存在形式。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锋、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文本解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合理地把握文本解读的尺度,可以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手法单一,层次不高;教学思想功利化,解读失度,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将重点放在了考点上。那么,教师又该如何把握文本解读尺度呢?  相似文献   

12.
留白,以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手法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作为重要艺术门类的文学自然也深谙留白的魅力。所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本往往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形成巨大的张力。在教学中,如果教者能对这些空白点加以巧妙地利用,去挖掘文本内涵,放飞学生思维,做好读写结合,促进情感升华,必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的理解更深一层,语言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也将得到很好地滋养,写作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甚至还可以唤起蕴藏在我们学生心中的丰富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精彩和感动。  相似文献   

13.
乔新 《四川教育》2021,(5):41-42
文本迁移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坚持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让相似事物、相似情感、相似人物、相似主题、相似背景成为沟通内容与形式、阅读与写作的纽带,从而走出文本迁移形式绑架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  相似文献   

15.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是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目的的,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一、揣摩语言密码,体会表达方式文本精妙的语言是作者准确表情达意的载体,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发觉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1、品味标点,感悟情感标点,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有时我们只要抓住看似平常  相似文献   

16.
文本细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字词、句子,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汉代辞赋大家扬雄说:"言,心声也。"任何文本都是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声音,都是作者心理世界对社会人生的观照,都是作者创作心理、心态的形象展示。所以,只有把握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心态,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破译作者心灵密码,探究作者创作心理、心态的过程。一、探寻作者心灵密码,把握文本情感内核文本的思想情感常常有表层和里层、浅层和深层  相似文献   

18.
句子是作者在文本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同时,用字词组成不同形式的句子进而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也正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本是学生探微知识世界的载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解读文本,找准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文本中心线、标题、插图、词句、情感因素切入,带领学生深挖文本,分析文本的内涵信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心、文本疑难、文本重点、思想内涵等角度剖析文本,达到深层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和体会知识内涵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在第9期"写作支招"栏目《"传情文本"写作思维探索(上)》一文中我们提到了传情文本写作需要思考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和文本情感的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我们来接着探讨。三、文本传递情感的载体传情文本的情感传递是要借助一定载体的。要么以事为载体,借事传情;要么以景为载体,借景传情;要么以情为载体,借情传情。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