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深处,抵达内心深处”的,即发生于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心灵对话和深刻交流。只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浸透其中,戏剧表演才会产生真正的“意象”。我希望在话剧舞台创造一种集“传统意韵”和“现代品味”于一身的中国式舞台意象。  相似文献   

2.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传统命题,是儒家实行“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关怀在思想史上的体现。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指通经致用。由于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世致用思想在各个朝代显隐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承平年代,经世致用思想会淡化,而阶级矛盾激化或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时,则会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所谓“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从而使经世致用思想得以旌扬。  相似文献   

3.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5.
李晓英 《寻根》2008,(2):81-84
在先秦儒道思想中,“能”(“才”、“材”)作为个体能力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既展示了个体单项的技艺和手艺,具有工具层面的使用价值,也指个人整体的素质和伦理层面的品格,具有伦理意义;既表达了个人先天的本能和本性,也隐含了个人获得这种本能和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金春峰 《中国文化》2023,(1):91-109
孔子爲中國文化承前啓後,建立一個以哲學爲基礎的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正名”和“一以貫之”的仁學,及對最高善的闡釋和詩意生活的示範,是其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的词作既有真挚丰富的情感,又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因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特色与美感。本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研究方法,着重从“同象异意“这一的角度,深入探讨李清照词作中取象表意的独特之处,并与其他词人的词作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以期达到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李清照词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乐”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说:“象鼓鼙木架之形”。可见,“乐”字的本意是“音乐”,而“快乐”是晚出意。“乐”字集音乐与快乐两意于一身,说明我国的先民认为音乐与快乐有天然联系。可以想象,远古村寨中围绕篝火载歌载舞定是一种快乐的宣泄。  相似文献   

9.
“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溪《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尽的收辑与疏理。但是,他们对“无用之用”论的深层意涵及其与.“道”、“无为”、“自然”等道家哲学的中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则鲜有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对此问题作出个人的观解,以求正于方家。“用”字在老子《道德经》中共19见,在《庄子》一书中有72见。虽然在大部分地方是作普通词语使用,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续完)陈平原随笔杂录与姑妄听之唐人作意好奇,撰写叙述婉转文辞华丽的“传奇”,中国小说于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类的演进,往往是新的已来,旧的未去;宋元以下,追踪魏晋小说遗风的仍大有人在。一直到晚清,“琐言”、“逸事”与“志怪”,仍...  相似文献   

11.
墨家所倡导的“兼爱互利”思想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初具雏形的认识基础、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而其“尚贤尚同”说则有利于摆脱人情关系网的束缚,打破传统人才价值观的限制,推动现代人力资源全面与深度的开发。墨家重视工商业者及其活动的伦理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在职业劳动中彰显个体道德价值的文化境界和思想情操,对于培育现代人的劳动观念、敬业精神和成才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墨家的“节用”理念可以成为培育节约型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珍贵思想资源,而其“节葬”思想则有益于革除民间丧葬中的陈规陋习,树立厚养薄葬的时代新风俗。墨家生命伦理中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于培育现代人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气节意义甚大。  相似文献   

12.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及其形成的社会根由郭长清翻阅中国近代史学论著,可以看出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始终是历史学家们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对于兴办洋务企业的洋务派,其评价更是众说纷云。本文仅就19世纪后半期流行的思想主张即“中体西用”的原则,浅谈一些个人的拙见。“中...  相似文献   

14.
王锟 《华夏文化》2004,(1):39-41
唐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唐代知识分子思想和情感的形象表达。唐诗里生动描绘大自然的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没有倾轧支配、没有阻隔的面向,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唐诗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渗透着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反身而诚”的悟道方式。  相似文献   

15.
林世宾 《东方文化》2003,(6):131-134
现在还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日常主义写作已陷入了从美学意义上来说已极其庸俗的审美趣味中”。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日常主义写作”就是指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韩东、于坚和李亚伟开创的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摹和日常情感的复述的写作意趣,它强烈地体现了一种日常的世俗的价值观念和哲学趣味,否认了神圣、永恒在人生中和个人心灵中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徐志广作品     
《中外文化交流》2008,(8):65-65
美术评论家赵力指出,徐志广的“苹果树”,既是画家发掘的独特画题,也是其情感与生命精神的浓缩,更是徐志广对视觉形式的创造基点。因此,“苹果树”不仅与自然的客观物件保持着现实性的联系,又能超越自然属性而提升为文化性的喻指与精神性的象征,进而“调动观者的感官与心灵,最终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密宗和禅宗是佛教中的两大宗派,两派对语言功用论述各有其独特之处,密宗宣扬“不离文字”,“自致成佛”;禅宗则声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本文拟就密、禅。宗的语言观略作探讨。一、得性忘言,自致成佛密宗的“三密法门”为身密、语密和意密《发菩提心论》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跌宕进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代艺术团体——“无名画会”。应该说,“无名画会”是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它比“星星画会”更早。“无名画会”艺术家的绘画没有完全一致的画法和历史的风格演变,但无论哪一件作品,无不透露意到笔简的清爽。“无名画会”两位灵魂人物赵量、杨雨澎,  相似文献   

19.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20.
本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陆贾“无为”论是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本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苟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