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说:“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的故事。”该书第284页则表述为:“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9月,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那么,究竟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呢?  相似文献   

2.
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解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阐释。当我们抛开以前附加在上面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性解读,努力回到五十年代的历史现场,以一种年轻人的心灵去感受《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会体会到它侧面反映了五十年代年轻人的感情生活。  相似文献   

3.
点看     
年轻人多一些PK的经历,残酷是残酷,但是好事。——作家王蒙称自己爱看"快乐男生"选秀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到《夜  相似文献   

4.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被人们作为官僚主义典型进行解读,这实际上是由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林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内部视角"和评论者庸俗社会学文艺理念的"外部视角"交织下的"双重盲区"造成的历史性误读所致。突破这"双重盲区",以审美态度对小说文本重新解读,就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的刘世吾,体味出表层文本下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又恰恰得益于林震的"内部视角"对生活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6.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自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关注。评论界对它的解读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说刚发表时,特定时代的文艺政策和文学大环境的限制使得大多数批评家都把它解读为对官僚主义的批评。到了新时期,对小说的评析终于有了新的思路和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从心理角度、成长角度来解读它。面对多年来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阐释,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再解读:“新来”和“青年人”所包含的意义,作者的时间点设置,以及小说中重复出现的意象——春。多次的解读再一次证明了小说细节描写的功力和对多重阐释空间的预留,也让这篇小说不断沉淀新的内容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王蒙在五十年代以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文革”后重返文坛。新时期中出版了《深的湖》、《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三卷本)以及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作品。其中短篇《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蝴蝶》、《相见时难》分别在全国文学评奖中获奖。  相似文献   

8.
开始佩服王蒙,是在读了他的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因为这篇小说写得确实很不错,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十分喜欢。可令我想不到的是这篇优秀小说刚发表出来时,还有过  相似文献   

9.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至今已六十年。每个时期的解读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从"毒草"转为"鲜花"绽放,在历史的轮换中呈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  相似文献   

10.
王蒙的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部大胆干预生活,表现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作品.有人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写道:“林震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文艺中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熏陶,怀着‘干预生活’的热情来到了区委组织部,渴望象娜斯佳那样在与保守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建立功勋”.①这个分析看似有根据、有道理,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这部小说时,就很容易发现上述分析只抓住了现象,而未能深入到作品的深层世界去把握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小说之一,小说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出身贫苦但是具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的传力性的,悲剧性的经历。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体会小说中的"红"所表现出的热烈以及"黑"所表现出的肃穆,可以使得我们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到,司汤达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刘世吾是王蒙所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中的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参加革命多年,曾负过伤,给人的印象不算坏,有能力,有魄力,甚至可以说很懂得“领导艺术”,但他却没有做好工作,没有热情,缺乏革命理想,维护旧事物,压制新生事物。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刘世吾官僚主义的表现。而王蒙在一九八○年出版的小说集《冬雨》的《后记》中表明:对于刘世吾这个形象,“如果冠以官僚主义的称号,显然帽子的号码与脑袋不会符合”。官僚主义是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利益,只知发  相似文献   

13.
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杂色》、《哦,穆罕默德·阿麦德》、《来劲》等四篇代表性短篇小说,及其对应的“单纯”、“杂色”、“记实感”、“不确定”四个描述其特点的关键词,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王蒙内心的“自我寻求”过程,及其对生活的理解,也勾画出王蒙小说艺术不断求新求异的追求小史。  相似文献   

14.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丈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但在客观论的片面认识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15.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在1956年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后,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并因此被错划为右派。主题思想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描写和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斗争的正面典型,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相似文献   

16.
"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一类人物形象,在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省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拉斯蒂涅的形象。小说人物身份不同对其命运的影响、小说人物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性格的影响、小说作者创作选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决定了于连和拉斯蒂涅奋斗史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成长”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一个年轻人的心灵和精神在社会规范下的成长这一事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看点     
年轻人多一些PK的经历,残酷是残酷,但是好事。——作家王蒙称自己爱看“快乐男生”选秀 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到《夜的眼》、《蝴蝶》等;从毛主席站出来为他讲话到他主动请辞文化部部长,这个传奇智慧的老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他总会带给我们惊奇。  相似文献   

19.
看点     
年轻人多一些PK的经历,残酷是残酷,但是好事。——作家王蒙称自己爱看“快乐男生”选秀 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到《夜的眼》、《蝴蝶》等;从毛主席站出来为他讲话到他主动请辞文化部部长,这个传奇智慧的老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他总会带给我们惊奇。  相似文献   

20.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发表于1985年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二期的一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莫言的成名作.本文意在通过叙事学的方法,运用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通过眼睛的重复、唱词选段的重复、黄麻地环境意象的重复、命运悲剧的重复四个方面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