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交叉共融理论视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第二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交叉学科创新论坛”探析以交叉融合方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绩效评估机制的治理流程上引发创新思考;考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出场的现实语境与发力点,从“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双重维度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地方创新经验推广是公共文化领域的关键议题。考察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地方经验转化为广东“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省域政策的过程,既有助于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深刻内涵,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创新经验推广”这一课题。在公共文化地方创新经验转化中存在适用性、可行性和整体性等典型问题,前两个问题可以利用“主动创新实践”相关案例和思路展开分析,整体性问题则主要依赖以往经验和素材。将共同体转化为省域政策过程既具备有利条件,也面临主要阻力。《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指南》对此做出了系统考量,能为加强地方创新经验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一直以来都由政府大包大揽,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政府供给机制的弊端。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借鉴公共治理的相关理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协同共治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多中心”治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构建“多中心”治理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多中心”的供给体系等措施,创新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4.
协同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人民主权、谋求善治和累积社会资本的内在诉求和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的现实呼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的“服务购买”“交流合作”及“个体供给”三大模式来实现.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基本要求和探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参与的机制路径,必须建构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引导机制、任务分解机制、信息联通机制、衔接保障机制和能力提升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同参与实现科学发展.图1.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广州市自2022年起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逐步开展的试点项目为依据,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国家治理建设的基本理论,对广州市提出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新概念、新理念和新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公共文化共同体有利于实现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公共文化协作联盟、从公共文化社会参与到公共文化公民参与、从公共文化保障力到公共文化影响力、从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到公共文化共治共创四个方面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体现公共文化权利价值、公共文化共同利益价值、公共文化效能价值和公共文化治理价值,指出公共文化共同体实施的从“公共文化+”向“公共文化×”转型升级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因此,十四五时期关于文化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从管理逻辑转向治理逻辑,多主体协同供给进而优化供给结构,激活乡民主体性提高参与度和获得感,采用全媒体供给增强供给能力,全方位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完善缩小了文化空间距离,乡村流动社会的文化空间融合,农民混合型家计生活模式的文化需要空间扩展,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意味着乡村公共文化供需平衡具备了较大可能性。但在新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中,农村出现自主供给空间与制度内供给空间的失衡和错位,加上制度内的供给空间悬浮化、不平衡、碎片化等新壁垒样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不协调,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治理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推动新公共文化空间供需平衡,需要逐步适应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转变供给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智惠”供给模式,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引领示范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面、准确落实和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二是破除行业壁垒,打通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服务;三是以标杆项目为抓手促进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实现路径;四是公共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缓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困境,成为基层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满足农民分众化、个性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文章从数字技术嵌入并驱动的多元治理、内容偏好、技术接受、网络赋权等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机制,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进行供给侧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遵循数据要素参与治理、农村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平台赋能协同供给、增强保障机制运转韧性的路径指向,进而推动农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大力开发与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提出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理念,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实践和探索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才能不断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大致形成数字设施体系、数字资源体系、数字化服务平台三大建设路径,这三大路径在打破文化信息服务“鸿沟”,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新时代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审视,原有“公共数字文化”概念值得质疑,过往路径也已疲态尽显、效能递减,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科学应用和综合集成,聚精会神深化内容创新和渠道载体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大跨越。  相似文献   

12.
为稳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非结构性访谈,对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东城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经历了资源导入的探索发展、制度建设下专业化发展、政策突破下创新发展的1.0、2.0、3.0阶段,形成了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标准规划,践行“运营先行”理念、促进“建管用”有效衔接,打造多元运营模式、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探索优惠收费服务、健全造血机制,完善腾退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新场景的实践经验。在社会化运营“选—用—管—培”的全流程管理链条中,东城区存在缺乏承接主体及资质标准、政府购买资金缺乏合理测算机制、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存在政策瓶颈与现实困境、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持续高效发展需进一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增进社会化运营正确认知,创设多元激励机制、培育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制定社会化运营承接主体资质条件指南,制定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规范指南,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营绩效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3.
金莹  刘艳灵 《图书馆》2021,(2):15-21,28
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中面临的群众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群众点单”服务执行力度不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乏力、线上线下服务脱节等困境,提高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效能,本研究依托协同治理理论对其运行逻辑和治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完善协同治理规则,以平等协商为前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投入、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增强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度、实现“群众点单”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走过了十年历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直接带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十四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目前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 500多个,主要类型包括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新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式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更新中腾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实体书店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和服务新的特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以新空间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优化;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建设;坚持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并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融合发展,充实服务业态。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当前我国文化扶贫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基于1998—201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财政资金投入、服务设施规模、公共文化活动供给对我国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相关;公共文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我国贫困减缓显著负相关。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减贫机理及实证检验结果,建议在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减贫、防贫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加大公共文化资金供给、强化设施文化教育作用、实施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策略、转变原有公共文化人力供给模式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减贫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安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乡贤嵌入、权力下沉、流程再造为机制,通过对乡村文化建设内生主体、治理能力、治理机制、价值观念的培育,解决村域视野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基层组织“悬浮”、供给与需求“两张皮”、重器轻道等偏失,为欠发达地区村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示。以美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与模式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性体系、土著部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公共图书馆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社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美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践基于《农村一代》倡议,以创意为驱动,并依靠于清晰的政府职能设置和基金会的支持。参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亟需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强化政策与职能支持、构建多主体伙伴关系与挖掘潜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高质量发展既关乎"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也与十九大确立的2035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中期目标息息相关。文章梳理"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观念、新路径,重点关注推进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均等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擘画"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品质、优效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面落地并逐步完善,是“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形成了上下衔接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向社会公布服务项目、支付类别、服务对象、质量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具体内容,是深化此项制度的主要要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应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落实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提供制度,亟需有针对性地破解政策障碍。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保护制度,首先要细化法律的原则规定,其次要加强执法主体和相关部门、社会监督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需要解决公共文化机构作为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的合法性,以及政府购买方式、流程的适配性问题。创新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合格承接主体的培育和资质评价制度,建立支撑社会化运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购买经费测算机制,构筑适应社会化运营管理需求的专业人才养成体制。全面落实政府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实施细则。年报制度是带有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机构责任制度,尽快出台年报编制指南、完善年报公开规范、探索年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是需要逐步完善和细化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属性,又因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而与一般性公共服务相区别。政府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政府责任、保障基本以及管理文化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但结果并不理想。随着国家治理以及公共文化治理话语的不断兴起,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转向便成为化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下等顽疾的新思路。从服务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主体、机制和内容都将产生重要的变化,更加关注公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实质改善。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命题,公共文化治理本身的合理性同样值得探讨与反思,仍然需要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