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忧黎元、悲天下的情操,理解杜甫诗中圣哲的形象。3.以问题驱动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学设想】1.拟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教学主题,以《登高》为阅读鉴赏范例,突出思维训练,通过"绘诗景""品诗情""探诗心""颂诗圣"四个环节的转换和渐次提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3.
《蜀相》和《登高》均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两首诗分别作于公元760年和公元767年,即“安史之乱”前后,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境况,不仅从形式上展现了近体七律的无穷魅力,而且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杜甫晚年的心理变化,从中可管窥当时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4.
《登高》《蜀相》代表着杜甫七律的最高成就。教学这两首诗,仅仅就诗论诗是不够的。应该学习这两首七律,使学生在读过《春望》的基础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领会,对七律臻于完美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诗人,诗作备受后人欣赏。一生历尽磨难,忧国忧民,具有雄才大略,不得施展。仅以蜀相和登高为例,做以分析,体会杜诗的沉郁、悲壮、坚韧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吴会权 《学周刊C版》2010,(12):198-198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和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均选编了杜甫《登高》一诗,该诗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始终为诗歌选家和爱好者所倚重。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对杜诗这一诗歌风格的粗略见解。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而盛唐诗则是此峰之巅。杜甫是有口皆碑的伟大诗人 ,其极尽精纯的艺术 ,其忧国忧民之情思、其诗的深沉丰富的内蕴都是后人可敬可望。《登高》是杜甫盛唐时的力作 ,有人推重它精光万丈 ,称之为“旷代之作”“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显然《登高》兼具很多方面的价值。对仗之工、音韵之美、用词之精、气势之恢宏都是早有赞誉的。局于水平 ,我在此也不多言 ,只想品品杜甫此诗的情语与景语的艺术性。诗贵有意境 ,有激情 ,杰出的诗更有不可言之意境及无法状之深情。《登高》中的景与情的抒写都至高至美。风急天高猿啸哀 ,…  相似文献   

8.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唐宋始之,至今不衰,可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或“将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的景况“毕陈于诗”;或“陈时事,律切精深”;或“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  相似文献   

9.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经由同谷(今甘肃成县),于岁暮到达成都.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他专诚拜谒了武侯祠,写下了沉挚悲壮、气雄干古的《蜀相》一律.这是一首以咏古为题材的爱国诗.杜甫一生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但在他学成求仕的阶段,也就是他的青壮年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重点词语和景物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问答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11.
曾建辉 《考试周刊》2014,(56):40-40
本文详细介绍了《蜀相》教学设计过程,对《蜀相》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陶诗和杜诗在文化品格上、题材的选择上以及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都有所不同,因而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义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句名言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也是杜甫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杜甫曾用多首凭吊诗篇,抒发他对诸葛亮的衷心敬慕,表达他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蜀相》一诗亦如此。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学语文》2011,(6):21-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2.把握关键字词,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歌意境。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音韵之美。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感情。2.教师适当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7.
叁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三顾须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元,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七五九年,杜甫颠沛流离,偕眷属来到成都,在西郊盖起一座草堂住下来。大约是第二年的春天,他游览成都的武侯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芳千古的好诗。这首诗,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诗的开头两句,以极为关切的语气,自问自答,点出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同时表明诗人寻访名胜古迹的迫切心情。丞相即诸葛亮,他是三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考察明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明代文字材料(主要是<蜀语>)的研究发现:明代四川方言语音有平、上、去、入4个调类,16个韵部,舌面间声母还没有从舌根音声母中分化出来;而当代四川方言语音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37个停止韵声,19个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19.
纵观历代律诗,加上笔者对律诗的肤浅理解,发现五言律诗适合以客观对象为内容,因此景色描写见多,至于恩怨情愁、意气舒张、怅然感慨这类情调,古人则多用七言律诗书写。简而言之,五律适合言景,七律适合言情。当然,言景不是单纯地只做景色白描,而是在景色描写的过程中自然地带出诗人的情感世界,此即触景生情;言情也不是单纯地抒发感情,诗人会联景铺垫、借题发  相似文献   

20.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