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设置永定、永顺长官司以及永顺副长官司,隶属庆远府并由宜山县承审,是英明的政治决策;作为政治管理的载体,所划出三土司民族政区地理,也是科学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19,(4):38-43
近四十年来,东汉政区地理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是通代整体研究,即着重于东汉一朝的州制变化、政区沿革及有关郡国县邑数目考证等方面;二是具体地望考释方面,即对某一政区的某一郡县治所今址的考证,成果颇丰。不管是整体性的研究还是局部的探微,都有力地推动了东汉政区地理研究的细化与深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经世致用的价值理念不强,研究成果没有被综合利用;研究层面较为局限;研究的区域选择性也较为明显等。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经历了从沿革地理、政区地理到政治地理的范式转换.沿革地理依据研究内容的发展,可分为史料编纂、考证订讹、历代大势的研究阶段.与传统的政区沿革着重于政区的历时变化不同,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历史政区地理强调共时的政区结构.90年代逐渐出现的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政治过程对于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等.对中国学者而言,不仅有丰富的文献遗存可以凭借,而且中国古代对政治与地理关系特别重视,留下大量思考成果,因此使得政治地理的研究有比其他国家更加优越的研究空间,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二元朝江南地区行政建置方面的变动主要是:以十一宣慰司取代南宋的十一路,又依户口数实施州县升路升州之类的改造。还有江南三行省设置。  相似文献   

6.
元代政区建置的另一项建树,是创立了行省制。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前后,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河南、辽阳、岭北十行省。具体情况如下:陕西行省,治于奉元路(京兆路),所辖奉元等四路、五府、二十七州。大约包含原北宋的永兴、讃三  相似文献   

7.
元王朝是古代政区建置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北方汉地政区的变化,主要有蒙古时期的“画境之制”和世祖朝投下食邑置路州等。江南行政建置变动,表现为以十一宣慰司取代南宋十一路,又依户口数实施州县升路升州之类的改造。另一项建树是创立了行省制。边疆政区变化又在于直接治理型的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及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取代羁縻州。引起政区建置显著变动的背景,首先是辽、宋、金地方政区建置的不断累加及发展变异,其次是蒙古因素的影响,前者侧重于路府州县及宣慰司等政区形式的外在惯性继承,后者表现得比较分散和不连贯,又往往与前者交互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南朝至陈 ,已是一个完全南方色彩的朝代。陈朝疆域变迁颇为复杂 ,太建七、八年时疆域最盛 ,太建十一年后划江为界。陈朝政区建置多有变更 ,以最后之祯明二年底为断 ,可考者凡 43州 ,1 45郡 ,5 79县。又目前讨论陈朝的疆域与政区 ,较原始的资料首推《隋书·地理志》 ;可参考的后人补志及研究成果虽有多种 ,但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代昭通地区政区设置及变迁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昭通地区政区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作简要论述,认为滇东北地区政区设置经历了一个由治外之域到治内区域,设置的层级和密度也伴随王朝统治的深入而经历由简入繁、由少入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明指的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文明进化状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文明形成于政治国家的历史土壤,是对政治国家的抽离与解构;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涵化,是对政治国家的重组与再造;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政治学语境中社会文明的实践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技术群发式突破与融合发展正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革命本性推动智能时代“政治”概念的革命。国家治理的智能化场景改变了“政治”的技术形象;以技术快速迭代为推动力的资本集聚的瞬变性、智能化塑造了个人能力的均等性,改变了生产关系和国家概念中的权利共享性;个人自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公共性悖论;人类共同体概念在智能压迫下呈现出国家间愈加合作与竞争的二重性;智能主义政治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四个变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但决定“四个变革”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神学对上帝的信赖产生了“卑视自己”的观念。在知性领域充满了对人的理性的不信任,在德性领域宣扬人的“原罪”,在信仰领域宣称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及对自然法观念的强化等,都成为有限政治发端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即研究者"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与反思,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它是置身于教育教学之中的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有三方面的內涵:反思是其起点,问题的求证是其本质,教育意义的实现是其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师『转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家葛兰西提出的重要概念.本文具体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导权"概念的含叉、特征,指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巴蜀""齐鲁""燕赵""吴越""荆楚""岭南""关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继应运而生。关于东北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虽然有过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关东文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辽海文化""辽东文化"等。尤其是"辽海"文化中"辽海"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经考证"辽海"一词的渊源并非是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源于《魏书》的观点,而是源于《后汉书》或《三国志注》二书。此外,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内有金代明昌年间宋人张绍所撰写的碑文中发现了"辽海"的字样,这是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当今小说呈现出空前的开放性、变革性、多元性。本文论述了小说观念变革的五个方面 :小说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姻繁殖、主题意蕴的多维指向、典型的新解与建构、情节的弱化与虚化、结构的新颖多元。并认为这种变革是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孕育的产儿 ,是一场旨在使小说面向未来、面向现代人类、面向整个世界的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20.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而其实质却在“变”。这场社会巨变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又是这场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院、翰林(或端明殿)学士地位的提高。五代中枢政治的变化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加强和削弱皇权以及争夺皇权的斗争,贯穿于封建中央政府权力斗争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