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我社推出了《尖子生题库》系列教辅,出版初衷是要把“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加以推广。呼吁教育部门一方面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后进学生身上,使之成为“尖子生”;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使“尖子生”好上加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如果你已是尖子生,本书使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你不是尖子生,本书带你进入这行列!”——《尖子生题库》在风格上更趋于实用,在特色上更偏重开放。结果这套书一投放市场,便好评如潮,师生争购,几度脱销,实现了我们的预想,也超越了我们的预想。“尖子生”品牌得到了  相似文献   

2.
2001年,我社推出了《尖子生题库》系列教辅,出版初衷是要把“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加以推广。呼吁教育部门一方面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后进学生身上,使之成为“尖子生”;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使“尖子生”好上加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如果你已是尖子生,本书使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你不是尖子生,本书带你进入这行列!”——《尖子生题库》在风格上更趋于实用,在特色上更偏重开放。结果这套书一投放市场,便好评如潮,师生争购,几度脱销,实现了我们的预想,也超越了我们的预想。“尖子生”品牌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成为我社畅销教辅图书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王正兰 《考试周刊》2012,(33):86-87
尖子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尖子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采取“树立信念,培养学习习惯,提炼学习方法,学习小组的成立与管理,尖子生的英语阅读训练,分层次教学”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4.
“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因其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生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其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要求,更使学生望而生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绝对的评价法,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把财富归结为金钱的多少,而我认为“桃李满天下”是教师最大的财富。在我的“金库”里不仅有尖子生,后进生也不少。那么,如何在后进生中“淘金”,把后进生转化成尖子生呢?  相似文献   

7.
高明 《小读者》2010,(12):23-24
亲爱的小读者朋友.你想成为“尖子生”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那么,请你对照一下这“十大制胜宝典”,看看自己做了哪几条,哪些还没做。我想,你那些没有做的照此去做,你也会成为“尖子生”的。不妨一试哦!——编者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里用了“尖子生”而没有用“优秀生”的说法。“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尖子生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常常能为学校为班级争得学科竞赛的荣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虽为人知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霸道,个人意识或者说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只能接受表扬和荣誉,经受不住半点批评和挫折……这些评语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尖锐了,但绝没有过分。很多老师说,不提起这些,好像他们都很优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老师们是不能容忍的,为什么在尖子生身上我们就视而不见,甚至放纵容忍了呢?尖子生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尖子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几所学校作了一些调查和采访,并组织了三篇稿子,分析尖子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刻的根源所在,期望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里用了“尖子生”而没有用“优秀生”的说法。“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尖子生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常常能为学校为班级争得学科竞赛的荣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虽为人知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霸道,个人意识或者说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只能接受表扬和荣誉,经受不住半点批评和挫折……这些评语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尖锐了,但绝没有过分。很多老师说,不提起这些,好像他们都很优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老师们是不能容忍的,为什么在尖子生身上我们就视而不见,甚至放纵容忍了呢?尖子生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尖子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几所学校作了一些调查和采访,并组织了三篇稿子,分析尖子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刻的根源所在,期望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师》2011,(13):4-4
本刊讯(招斯拮)今年全国高考前后,北京、上海、辽宁等多个地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善留学人数激增,一些名校甚至整班学生报名参加“洋高考”培训。专家认为,“弃考”留学的尖子生增多、留学时段提前,都传递出生源争夺的“全球化”信号,高教改革已是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1.
现在毕业班课程安排的都比较紧,目的是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好多留出一些时间复习。每天各科老师都给学生留下许多作业,有写的、有背的、有阅读的。晚上12点睡觉几乎成了毕业班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学生感觉很累。“尖子生”更累,因为老师除了课堂上布置的大众化作业以外,老师还专门为“尖子生”开小灶——另外再多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更有甚者,在课堂纪律上对“尖子生”的要求也比普通学生严,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这里用了“尖子生”而没有用“优秀生”的说法。“尖子生”和“优秀生”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生,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只能称作尖子生。尖子生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常常能为学校为班级争得学科竞赛的荣誉,但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或者虽为人知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另一面: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霸道,个人意识或者说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只能接受表扬和荣誉,经受不住半点批评和挫折……这些评语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尖锐了,但绝没有过分。很多老师说,不提起这些,好像他们都很优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还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如果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老师们是不能容忍的,为什么在尖子生身上我们就视而不见,甚至放纵容忍了呢?尖子生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尖子生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几所学校作了一些调查和采访,并组织了三篇稿子,分析尖子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缺陷,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刻的根源所在,期望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3.
董燕梅 《教育文汇》2014,(17):29-30
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希望多培养一些“尖子生”,但更要厚爱“学困生”。转化一名“学困生”,其社会效果不亚于培养一名“尖子生”,这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如何转化?我认为,尊重其自尊心,调动其积极性,是实现转化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4.
聂在富 《小学语文》2014,(1):99-99,116
“经典”之“经”和“典”,在古汉语中原本是两个词,分别考察一下“经”和“典”的本义,有助于了解“经典”这个词的文化内涵。《说文》曰:“经,织纵丝也。”  相似文献   

15.
谈起优质教育,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重点学校”、“选拔考试”、“尖子生”和“高升学率”等,但“尖子生”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一般”甚至“后进”状态。对这些学生来说,这样的“优质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实上,当前困扰教育的最普遍问题正是“学习困难”、“学业不良”、“被动学习”、“厌学”、“辍学”、和“心理与品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番“新”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千力‘百计地在形式上创新,似乎追求“新”已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本原的和谐,只是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却不知道丢失了教学本原,殊不知,牵手“本真”自然会相约“精彩”。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10,(8):4-4
刘老师是武汉某区一所初中的毕业班班主任。临近中考,她每天忙着赔笑脸上门给“尖子生”送礼,目的是把优质的中考生源截留在本区。学校传达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各初中和班主任都有义务为本区留住生源,留住一个“尖子生”,学校和班主任将受到奖励;  相似文献   

18.
获得高分最可靠的因素是懂得怎样开发人的潜力。研究表明:“尖子生”名列前茅的技巧其他人并不难学到手。根据美国教育专家和尖子生自己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十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an,“颤栗”中“颤”读音为zha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群使家长羡慕,让老师得意,令同龄人生出些许敬畏甚至不解的孩子。“尖子生”,是他们共同的符号。虽然他们与同龄人坐在相同的课堂里,但他们的所学所想早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同学,他们大多曾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别人做不出甚至看都看不懂的难题到他们手里便迎刃而解,下课后他们与老师探讨的问题也总是那么高深莫测……带着对“尖子生”的好奇,作者向20位尖子生提出了一个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