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分明感到自己内心的沉重与痛苦。我知道,这个题目有危言耸听之嫌,但我的耳闻目睹,还是使我写下了它。如果这篇短文能起到些许的关注与提醒作用的话,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来感知.对于从事演奏活动的人来说,良好的内心听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演奏过程中,达到情景交融、琴人合一、身体与精神实现不可分离的境界,而音乐作品重新获得生命,把乐谱变成有血有内的活的音乐,演奏者应在大量积累感性素材的同时积极调动内心听觉的心理活动,基本的技能技巧基础上要理解音乐,真正走入音乐世界.  相似文献   

3.
根据"木桶理论",木桶的有效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一市场营销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防止偏科。这为从小学到高中的补课提供了理论支持,"恶补"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特殊景观。旷日持久的补课,除了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之外,并没有造就出什么卓尔不凡的创造性人才,因人才的培养压根儿就与补课无缘。补课的过程无非是训练解题技巧,使人的思维更加模式化,即使门门功课考了满分,与真正的人才又有什么关联?  相似文献   

4.
李本华 《班主任》2006,(3):36-37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分明感到自己内心的沉重与痛苦.我知道,这个题目有危言耸听之嫌,但我耳闻目睹的事件,还是使我写下了它.如果这篇短文能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关注的话,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器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上有着其它音乐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学生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器乐曲内在的含蓄性、抽象性,并通过内心听觉来指导自己的演奏。当学生内心听觉得到良好的培养时,他们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犹如心灵的琴弦被拨动,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哲人其萎,巨星殒落。随着以“三钱”为代表的一代学界泰斗的渐次乘箕归去,也再三引发国人对钱学森大师暮年多次提问“我们何以培养不出大师”的思考。钱老之问,反映着钱老的忧切和焦虑,同样,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忧虑与关切。钱老之问,必有他的心底之答,但他没有明言,留白于人间,也就成了国人共同企求、探寻的谜底。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2003版)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有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课后给出了鲁迅的《自嘲》诗。而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第四课也编选了此诗。我在向学生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时,多年前的一个疑问又跳了出束。《语文读本》对“孺子牛”一词的解释是:”据《左传》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做牛,”口里古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孺子原指孩子。  相似文献   

8.
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指的是对想象力以及声音思维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所有的精力以及整个心智去想象声音,去体会声音,去感受声音。本文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9.
怎么表扬才使孩子不产生依赖,能将表扬的外力转化为内力,从而促成自我成长?不妨采用描述性表扬。描述式表扬就是通过描述孩子所做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在表扬自己的行为的表扬方式。其要点是去描述性地说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事,你觉得值得表扬的地方,并加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描述性表扬与以往的评价式表扬有较大的不同,应灵活地使用描述性表扬,让孩子从中获得自信,学会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我国将继续深化中小学体制改革。看到这个消息,作为身在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到无比欢欣鼓舞。作为基础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我们有理由说出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渴望。  相似文献   

11.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喜欢阅读“美文”,可“美文”能带给你什么?开心的瞬间?释然的舒畅?思考的深入?幸福的满足?内心的净化?抑或是……恐怕有的时候就连你自己也无法真实把握自己的内心感受,由此可见,“美文”的确好读,却又难读。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带有提高性质的小专栏:一面精选美文供你欣赏,一面帮你“跳一跳”认识它、理解它、思考它。当然,如果你的脑袋里或是书橱里也有珍藏的“美文”,不妨也拿出来“晒一晒”,寄给我们,同大家共享。可别忘了附上你的读后感,大家一起“跳一跳”嘛!  相似文献   

13.
<正>美感是一种令人心情愉悦的内心感受。它来源于周围环境的刺激,但实质上,美感更多地来源于内心的愉悦体验。美感能够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们追求积极的、美好的生活方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培养美感的作用。充分利用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从而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音乐审美观的形  相似文献   

14.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猜想”就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理性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利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综合体现。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点燃和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便能使学生使自己的新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感,使学生能“有病而吟”,达到启迪情感.创作新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的独特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课改的推进中,许多人在追寻着语文课堂的“精神家园”,但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人文影响的“面具化”,价值追求纷扰杂乱,情感熏陶又“内心体验”,徘徊在“精神家园”的边缘。  相似文献   

17.
会言者,即能把获得的作文材料、内心感受,用连贯、通顺、具体、得体、生动、形象及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不仅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一个学生的民生事业。而且,“以人为本”意味着以每一个人为本。教育绝不仅是为了培养、选拔少数尖子生,为了能够升学的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和终身幸福。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06,(11A):4-5
“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2006年10月14日下午,在山东大学参加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语出惊人,不仅引来听众一阵啧声,更引起了社会、媒体对精英教育的众多争议。[编按]  相似文献   

20.
李本华 《教育艺术》2006,(12):55-55,54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分明感到自己内心的沉重与痛苦。我知道,这个题目有危言耸听之嫌.但我的耳闻目睹,还是使我下决心写下了它。如果这篇短文能起到些许的提醒作用,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