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之上的,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一种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它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等的反思性理解。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中,虞大明老师让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冲击,有几个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每天的阅读中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差,这就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听了上海市教研员谭轶斌老师“基于阅读教学下的文本解读”讲座,让笔者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感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4.
《嘱咐》一课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期望 ,读懂蕴涵在朴实言行中的母爱。如何让学生从“无声”处悟到言外之意 ?一、自主朗读 ,感受“无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使他们自主地、充分地去读书 ,兴味盎然地去读书 ,在读书活动中体味“无声”之意 ,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节时 ,出示句子 :“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再指导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5.
【背景】本节课是“分类”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教学。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组织教学中应力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感受单一分类的含  相似文献   

6.
本节课是“分类”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教学。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组织教学中应力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感受单一分类的含义,学会正确分类。  相似文献   

7.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8.
王济成 《山东教育》2005,(10):33-33
一、感受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内容人手,解决好“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这一环节教师主要从三方面设计:  相似文献   

9.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教师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九义教材第十一册)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课伊始,王老师激情范读了宋小明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诗——《你是这样的人》后,对学生说:“用心读诗,看看课文什么地方触动了你。”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体会,并在读后谈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读完这篇课文,你能用哪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后,感悟到了“伟大、一心为民、劳苦、简朴、敬爱、忙碌”等词,王老师不是就此作罢,而是又分别用下面语言与学生交流:“为什么你想到了用伟大?”“全文731个字,为什么用了劳苦而没用辛苦?”“简朴这个词看似简朴,但很不简朴?”“认真,把...  相似文献   

10.
郑雅萍 《考试周刊》2014,(15):34-34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特有的魅力很重要:博闻强记,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课堂;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独特的语言魅力;发挥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打造一节节有魅力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这个理念?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关注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语言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学会阅读方法,揣摩写作技巧等实践活动。为此,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五个一”工程。所谓“五个一”工程:感知一篇课文,积累一组雅词,欣赏一个美句、品析一个精段、揣摩一种写法。一、感知一篇文章,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和内容新课标下的文本阅读,重在欣赏、感受和体验。让师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文本是一个全息元,只有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合作释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阅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把重点引向对青海湖梦幻般的神奇美的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激发情感,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14.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例如…  相似文献   

15.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段落结构;学习课文第1小节。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2~4小节;总结全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学习,感受谈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咀嚼,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从而感悟语言,感受文化。3.通过增补有关的材料,使文章更为丰满,在丰满的材料中,让学生感受词句丰富的内涵,从而引领学生经“历读厚”与“读薄”两个过程。教学设想: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这篇课文中我认为文本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视野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放大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多的去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发问权利、朗读机会”,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7.
王巧云 《语文知识》2014,(12):74-75
近来观摩了一节题为“刻舟求剑”的公开课,授课教师以文本中的一个字“遽”为中心组织学生研习文本的方法令人赞叹,这里面充盈着教学智慧。 在这节课里,教者没有采用当下许多教师喜好的诸如flash动画等新媒介,而是采用文言的手法教文言。直接点明课题后,教者让学生结合文本注释开展自主诵读、个别诵读、诵读指导、教师范读、集体诵读;之后,要求学生在梳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最能反映寓言写作主旨的字并阐述理由;最后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进行拓展,要求在熟读故事的基础上也找一个能反映主旨的字。  相似文献   

18.
多元解读尚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听了数十节评优课,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已成为新课堂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欣赏新课堂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多元解读中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乏力,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缺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20.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对“尊重独特感受”与“文本价值取向”关系处理不当:或者片面强调文本价值取向,画地为界,对学生智慧的火花视而不见;或者片面强调珍视独特感受,漫无目的。对学生认识的偏向置之不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文本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目的都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片面强调某个方面都有失偏颇。因此,面对开阔的阅读空间,面对丰富的阅读内容,面对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教师必须冷静头脑,清晰思路,既要尊重独特感受,也要重视价值引领,从而使学生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提升得到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