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闲暇之余跟同事们聊天,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少记者老是抱怨没有好线索,拿不出好稿子,另一个是有很多人都热衷于跑会议、跑单位、找材料,并且说这样既能很省事地就得到稿子甚至是重头稿件,又没有什么风险,但是往往到月底或者年底就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好作品。仔细想来,这就是没有潜下心来采访,换句话说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没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没有培养自己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下 《中国编辑》2007,(2):89-90
编辑是干什么的?听有的人说,编辑就是“拉稿子的”。这话按说也没大错,作者的稿子,可不就是编辑们又是打电话,又是登门拜访,从人家那里“拉”来的么!如果你仅是十分崇拜作者,害怕得罪作者,一字不易地把该作者的稿子发表出来,你确实也就是个“拉稿子的”。  相似文献   

3.
写稿感悟     
写稿5年,回头看看自己在新闻写作上走过的路,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三种境界。一、发了就好。刚开始写稿时,唯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稿子寄出后,每天首要的活儿就是到收发室取报纸,然后怀着急切的心情开始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稿子,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火柴盒”、“豆腐块”甚至“豆腐丝”,心里头的舒坦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的写作状况属典型的盲目“寻食”,日日东跑西窜,只要自  相似文献   

4.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5.
钟伟 《军事记者》2006,(6):59-59
报纸上的理论专版,办好不容易。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论版的理论性、业务性比较强,对编辑自身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还因为一些作者没有把握理论文章撰写的特点和要求,写出的稿子与理论版的要求无法“对接”,常常使编辑陷于无“好”米下锅的苦恼。大体归结起来,理论版的编辑们有“五怕”:一怕“撒胡椒面”。来稿当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即就是把一个大题目分成若干个子题目,然后“一二三四”逐个开起“中药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不是洋洋洒洒刹不住车,就是蜻蜓点水说不透理。对于容量有限、版面金贵的报纸而言,“大块头”的文章除非特别精…  相似文献   

6.
深入自己所跑的战线,是对所有跑线记者的起码要求。试想,一个跑线记者,对自己从事报道的战线所知甚少、朋友不多、线索来源枯竭,这个“线”还如何跑?  相似文献   

7.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8.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闲谈,时有媒体老总发牢骚:上级管得严,整天打招呼,自己挨批写检查,比小学生还苦;有些媒体的记者则埋怨:自己跑的“口”的领导更厉害,送审的稿子,该改的他不该,不该改的地方他全给该了。这里所谓“上级”,“领导”,大家都明白,说的是比媒体级别更高、权势更大的党政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1.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12.
梁衡 《传媒》2001,(4):11-12
街上为什么要设“专卖店”?就是要独树一帜,求个性,专卖某种名牌,进了这个店的商品有身份,价码高。报上的好栏目就是好稿的“专卖店”,你要当名记者,你的稿子就要想方设法挤进名栏目。记者要学会利用栏目的名牌效应提高自己稿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这个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写稿水平,向高标准看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腿勤与嘴勤     
张强 《青年记者》2009,(22):52-53
腿勤,说的就是要勤快,要多往赛场跑,这样你总能遇到自己想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刘静 《新闻三昧》2006,(7):39-39
对于主题宣传,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规定动作”要写出深度、写出特点、写活写好,受读者欢迎,似乎很难。从2005年开始,中央新闻媒体陆续开展了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采访行动在内的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笔者参加了其中的一些采访报道,对于主题宣传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思考。认识要到位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主题宣传就是正面宣传,报道的就是成就。因此,一些记者在采访组织主题宣传的报道时,常常罗列出一个地方、一家企业大量枯燥的数据和事实,缺乏新鲜具体生动的事例。由于没有探寻新闻主题背后存在的深刻意义,没有将一…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7.
徐泉 《新闻界》2003,(4):61-62
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常听有年轻同行抱怨:“唉,情况不准,又白跑一趟。”意思是说,抱着很大的希望采访一条线索,结果发现跟自己当初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出入,稿子出不来或者不怎么好写不说,还白搭了工夫。这样的情况,有不少刚进门的记者和通讯员都曾有过亲身体验。那么,怎样来减少这类尴尬?笔者以为有必要在采访中学会“柔性思维”。采访中的“柔性思维”,就是根据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原有的采访及报道思路的一种灵活务实的考虑问题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碰到线索与事实有出入,应该说是常有的现象,这也很正常。因为线…  相似文献   

18.
大凡在写作上还没有入门的初学者.都有这样的心态——渴望自己的作品早日见诸报端。因此,有的人急于求成,往往写完稿子就送往邮局,也不再看一遍。这种人是抱着侥幸心投稿,忽略了“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一作文要意,所以偏见谬误较多.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相反,有的人则十分注重修改,不厌其烦。我自己就是这样。每当一篇稿子写成,并不急于投寄.而是首先对其全方位的修改,务求主题鲜明、深刻,提法准确.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精炼、生动、优美。然后抄写清楚,方才寄出。  相似文献   

19.
关注陌生     
一次,为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一个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讲课,当讲到什么是创新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的、看不懂的、拿不准的。"课下,学员对我说,这句话真经典。编辑工作的核心是审稿。所谓审稿,就是要把好稿子找出来,发表出去。什么是好稿子?怎么才能把好稿子找出来?这问题可就大了、复杂了、说不清了。所谓好稿子,就是够水平、有价值、能引起反响的稿子。而要把这样的好稿子找出  相似文献   

20.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