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对清前期遵义府施行的荒政的主要方式蠲缓、赈济、防灾等情况进行了梳理陈述,在此基础上对遵义府的蠲缓、赈济仓储、灾害预防等荒政的利弊效果、管理制度、施行范围、制约因素以及官员在荒政中的作为等进行了分析探讨.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限制,荒政的实效又是很有限的,但是作为集中国历代荒政之大成的清代荒政的一部分,清前期在遵义府的荒政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两汉王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荒政建设 ,荒政成其为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原因除了当时严重的灾情给社会经济、政治带来巨大威胁外 ,汉代以经治国的统治思想 ,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原则以及汉代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崛起 ,使统治者对荒政产生的新认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4.
叶珊 《文教资料》2011,(28):85-86
宋代灾害多发,各种各样的灾害带给人民灾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破坏。在这灾荒频发的现实状况之下,宋代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先进的救荒理论与经验教训,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荒政特色。从性质上来说,历来把实施救荒视为体现儒家仁政的统治者,开始向义务救荒方面转化。从救荒体系建设上来说,中央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本文结合宋代史研究资料,以及荒政研究的相关资料,从宋代的灾荒状况探讨宋代荒政和荒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灾荒是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害,乃至生命的危害;荒政是封建统治者为防止、挽救这些损失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两汉四百多年历史中,水灾、旱灾、蝗灾、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袭来,人们经受了春秋以来自然界最沉重的打击。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显得无能为力,有的流离失所,有的嫁妻卖子,更有甚者“人相食”。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经济波动,社会的动荡,直接威胁着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赈贷救灾的措施。本文在探讨两汉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封建统治者的这些“善政”后,旨在进一步探索两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同自然灾害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31年洞庭湖区水灾原因及荒政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洞庭湖区遭到了特大水灾的侵袭,灾情十分惨重。民众于大灾之年挣扎度日,其境况惨不忍睹。水灾的爆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湖南省政府的赈灾措施体现出与传统荒政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荒政的不同之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荒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频仍,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两汉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救济制度和措施,如仓储制度、赈济、借贷和蠲免等,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郑观应的荒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灾害频仍,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揭露晚清灾荒产生的社会根源、抗灾能力降低的现实状况,阐发了卓有远见的防灾抗灾的主张,郑观应的荒政思想对今天防治灾荒与发展农业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宋以治国,其政治理念和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继承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两宋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制度之完善,救济范围之广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本主要拟从荒政、养恤和致仕几个方面略述两宋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胪列出西汉时期的疾疫之灾,认为其特点为:在数量和频率上都不算太大,其危害程度也不为剧烈,常作为其他灾种的伴随物而出现,西汉政府对疾疫的救治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治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汉朝刺史之职设立之时存在着刺史秩位与职权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两汉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为治理自然灾害,刺史逐渐更多地参与具体的地方性政务,刺史的职权随之扩张到地方行政、司法等领域.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刺史职权扩张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刺史职权扩张不一定有利于治理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3.
《汉书·帝纪》中记载了大量的灾异现象。这些灾异数量众多、类型不一、分布不均,对西汉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统治者们应对灾异,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对灾异的记录和各种赈灾措施的施行反映了西汉社会的民本思想、附会思想和经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4.
史籍关于东汉时期虎患的记载颇多,其中尤以刘昆、法雄等五位地方官吏消弭虎患的记载最为详尽。细致分析此类"虎患型史事"中人物主角的文化背景、施政举措等,可以发现刘昆、法雄等人无不深受儒家和汉王朝所积极提倡的仁政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这亦是东汉"虎患型史事"出现的深刻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汉末至晋,两个外来势力统治着益州地区。在这期间,他们既采取了相同的措施,也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同时。益州土士人对待这两个外来势力的态度,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岩济分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于东汉中后期形成。本文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探讨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道教形成的关联,并认为这些自然灾害在影响东汉时期社会格局的同时,也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东汉史料对自然灾害的灾区记载详略不一,并存在隐瞒灾情、瞒报灾区面积的现象。其灾区的认定不宜设定标准,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西汉"灾异说"之旨,在于要当政者慎微重始,尽早发现政治失误并及时正确应对,其实质乃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王权空前强大之时士人们为了发挥自身的政治作用而创造的一个话语系统。西汉儒臣们运用这个话语系统,参与朝政,可是效果有限。于是,"灾异说"始衰而"祥瑞说"始兴,后者成为士人为王权服务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20.
西汉后期,流民成患,社会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采取大量的措施试图解决此问题。政府为何这般积极、如此执着?传统的解释过于教条和笼统。本文认为,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缘由:儒家思想的浸染、严峻现实的压力、皇权衰微的反映、前辈功德的感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