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集结号>、<士兵突击>为代表的影视剧代表了当前军旅影视作品的新走向.将这一走向与建国以来军旅影视作品的前两次热潮和国外优秀军旅影视作品"集结"起来对比,我们会发现既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又距经典作品有一定的差距.要真正实现国产军旅影视剧的成功"突击",不仅要完成其再现历史、塑造英雄的叙事职能,也要更加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使战争成为观察人类心灵世界的一面透镜.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属于奋斗者、谈英雄、赞英雄的新时代,进一步培育路桥学子逢山开路精神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以塑造路桥英雄为追求,结合习近平英雄观视域去拓展逢山开路精神的内涵;同时提出在习近平英雄观视域下路桥学子逢山开路精神的培育路径例如以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身边典型树立逢山开路的榜样等,以期助力路桥学子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在勃兴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并规约着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涌现出一批草根英雄.草根英雄塑造常常采用成长的叙事模式,描述个人与革命伦理复杂关系,采取戏谑的叙事策略.草根英雄模式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的英雄观,它论证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吴倩 《海外英语》2022,(8):207-210
本·方登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摆脱战争小说传统的宏大叙事,将故事设置在以比利·林恩为代表的伊战士兵在因意外被媒体拍摄到而成为战争英雄,回国进行短暂的“胜利归来”的背景下,从另一角度刻画了全新的战争英雄士兵形象。比利作为士兵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与政客、石油公司老板、投资商人、啦啦队员、保安、家人、同伴等多种身份在利益、情感、阶级上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士兵面临的身份认同缺失、精神迷茫、狂躁、暴力倾向、情感孤独冷漠、被亲情与爱情抛弃等多方面的身份危机。比利对伊战以及士兵身份正义性的怀疑,民众把B班士兵当作商品进行消费的心理,以及大众媒体下英雄的产生过程,大资本家诺曼以及石油公司老板等对B班的利用与剥削都揭示了士兵身份危机的多重原因,包括个体缺乏精神信仰被身份裹挟,消费时代下民众的冷漠心理及媒体的娱乐化导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导致的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士兵的身份危机并不仅仅是个人危机,更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美国社会虚伪、异化、阶级撕裂的扭曲现状。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抗日小说的传奇英雄形象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红色英雄"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英雄叙事特色,英雄形象塑造的背后包含着复杂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特色的"反经典"作品,主人公巴达缪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反英雄特征,本文认为,巴达缪是命运被主宰的普通人,作为士兵却厌恶战争,思想上充满了荒谬的逻辑和黑色幽默,但是他在游历中对于恶的事物进行坚决的嘲讽和批判,在生命危急时刻运用智慧求生,又有"当逃兵的英雄"的一面。巴达缪的形象对于黑色幽默派文学反英雄的塑造有极大影响,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国家命运》以历史的艺术画卷感人地表现了中国“两弹一星”宏伟大业开创、奋斗、成功的艰难曲折的辉煌历史,塑造了一座特征鲜明的英雄群雕,显示了这一不平凡的历程中所标举的一系列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审美范式主要是以一元独尊、凸现政治性为特点,这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范下所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任务,这赋予了英雄叙事规范理性的美学特质.在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规定下,强调了"新的人民的文艺"营构的美学目标,并在这一美学目标的规范下,英雄叙事获得了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新琦  逯艳 《文教资料》2020,(6):83-84,24
类似系列化人物塑造、不同角色、人物故事剧情联动,使"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形成了庞大、完整的体系.国内的类似系列化作品,相对水准较低.近几年如《唐人街探案》《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出现,才稍有改观.本文对"漫威"超级英雄的塑造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系列化超级英雄式人物建立的要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优势文化资源,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多元、系统的中国式超级英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以讴歌英雄为主题,可谓好戏连台,佳作纷呈,从而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英雄文化情结、当今物欲大潮下茫然失位的精神慰藉需要、大国情结下民族意识的张扬、人文意识下英雄形象的传奇性塑造。此类作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大众审美文化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项羽和樊哙都可称作"英雄",二者唯一的交集就在那场"鸿门宴"上。樊哙与项羽在形象、精神、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且同为武者,樊哙的勇猛、大胆、豪爽、磊落深得项羽欣赏,所以项羽对樊哙无礼闯帐的行为表现出了格外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悠久厚重的华夏民族文化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民族精英,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财富。以学习英模榜样为突破口,大力创建"英雄中队",寻找人生坐标是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极好方法和途径。一、树起一面旗帜,在少年队员心田埋下英雄种子无数教育实践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成长经历表明,革命英雄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永远是滋养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为了开拓校园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强化和扩大用英雄的事迹教育队员,用英雄的精神塑造队员的效果,学校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手记:大学生征兵新政的出台,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部队、军人,以往只有从影视剧、书中有一些片面了解.<亮剑>中的李云龙,<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同的时代,体现着军人相似的人格魅力,军人在人们心中是英雄!他们用"坚强,伟岸,博大"这些形容词来形容."军人',在魏巍的笔下是"最可爱的人",在<士兵突击>许三多行为下是"不抛弃、不放弃,要做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池莉小说只作一面评价,只看到其鄙俗,而没有看到其理想浪漫的情怀.本文认为,池莉的小说也有浓厚的英雄书写,这种英雄书写虽然没能被作者提炼升华,但平实可信,态度严肃认真,对他们的塑造实为作者对底层人民的一种更真实的抚慰;而且这种"池莉式英雄"的塑造才真正秉承了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5.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最为"耀眼"的是撒旦式的"英雄"陆承伟: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才能和具有"高大全"特点的"英雄",但他的"高大全"是一种颠倒了的"高大全;"他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兴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一个矛盾复杂且颇具争议性的新形象;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金融资本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参加的战争使美国人遭受了磨难,"迷惘的一代"作家应运而生,代表人物就是海明威。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的准则英雄的形象,描述了他们面对死亡,不怕死亡,冷静对待死亡的精神。正是这样的准则英雄吸引了读者,也造就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  相似文献   

17.
在勃兴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并规约着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涌现出一批草根英雄。草根英雄塑造常常采用成长的叙事模式,描述个人与革命伦理复杂关系,采取戏谑的叙事策略。草根英雄模式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的英雄观,它论证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藤蔓与老墙彼此告别,前者追求新的高度,后者拥抱久违的阳光,那些本来交错的生命,各自寻找着新的意义.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生活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 于是有了高高在上的君王,有了埋头苦干的百姓;有了运筹帷幄的将军,有了冲锋陷阵的士兵;有了风光无限的英雄,有了站在路边鼓掌的看客.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话看似励志,实则有失偏颇——如果每个士兵都成了将军,那么军队也就名存实亡了.  相似文献   

19.
谢淑芳  李东 《辅导员》2011,(10):18-20
以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用英雄的精神引领,在学英雄活动中成长——这是少先队"英雄中队"所折射出的丰富内涵,更是"英雄中队"集体展现的独特魅力。"英雄中队"将先锋、英雄、模范、榜样这些光荣的字眼,树立成一个个红色路标,为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一部军旅题材的连续剧<士兵突击>红遍了大江南北.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有理由更加执着地喜欢这部片子,剧中的每一个人都让我为之心动.班长史今不抛弃、不放弃,让不被人看好的许三多成为了一名最棒的士兵;连长高城用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全连士兵长出了根根傲骨;许三多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始终以不抛弃、不放弃之精神做着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许三多的成长有力地告诉我们:不抛弃,才会有奇迹;不放弃,才会出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