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在《标准》中不仅使用了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还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依据《标准》的精神,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过程性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而《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充分表明学生是"数学化"的主体,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为数学教学真正落实过程性目标找到了有效的路径.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发展数学思维,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6.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指出:"7-9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  相似文献   

7.
郭子平 《山东教育》2005,(19):89-90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让他们亲身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情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而《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然而面对经常无效“数学化”的课堂.我们应如何使其有效?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过程性目标的要求.章建跃老师也曾说过:没有"过程"的教学把"思维的体操"降格为"刺激——反应"训练,是教育功利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集  相似文献   

10.
从“方差”教学看过程性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标准》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1]这里的“过程性目标”是《标准》区别于建国以来前几个教学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数学课程的崭新理念.虽然1992年、2000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都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让他们亲身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如引导学生参与摸球的游戏,通过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利用图形…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目标。由此可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取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并对"经历(感受)"作出了解释:"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而数学游戏在这方面体现了极大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部分,但概念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枯燥.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刻画数学双基时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的动词,还首次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标准》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这里的“过程性目标”是《标准》区别于建国以来前几个教学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数学课程的崭新理念。虽然1992年、2000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都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词语,还引入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词语,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锻炼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本的思想,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