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现象,可是文言省略现象比现代文尤为突出,成为文言文的特色之一。句子某些词语的省略,从语法角度着眼,是有规律可寻的。能够掌握这种省略规律,遇到具体省略现象,将不至于感到迷惑。先看主语的省略。上句已出现主语,下语的主语便可省略,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中有(?)符号标明的主语“楚人”“吴人”就是承上文的“楚人”“吴人”而省。下句要出现主语,上句主语也可以省略,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上一句的“项王”就是蒙下一句的“项王”而省。还有,下一句的主语就是在上一句里充当宾语的那一个,这下一句的主语仍可以省略(这样更显得结构紧密),如“……触草木,草木皆死”(《捕蛇者说》)就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刊》1994年第6期上刊登的《期刊标题制作的语法特征》(吕华信作.以下简称《吕文》),读后颇受启发.启发之一:标题制作有很多学问.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在制作标题时,《吕文》的许多意见、经验、见解都将被我吸收、采用、借鉴,通过反复推敲、比较,力求把每一条标题都制作得尽量完美,包括使标题与内容结合得尽量完美;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图书情报工作》1993年第5期刊登的汪春彦同志《在著录项目中增加邮政编码的设想》(以下简称“汪文”)的文章,觉得“汪文”设想的主旨是好的,即想为读者多提供一条有关文献出版方面的信息,便于沟通读者、作者和出版者之间的联系。但是,“汪文”也存在两点不足,特此与汪春彦同志商榷。 ——《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规定,著录格式分为六大段九大项,每个大项目之下又相应设置若干个小项目。各个大小项目之前均设置有相应的识别符号(即前置符号),这些识别符号与《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所规定的国际通用标准符号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报道河南省光山县积极植树造林的消息,标题是《光山县大治光山》(1979年2月7日),很显然,题中的后一个“光山”,就不是指光山县了,而是指光秃秃的山。这一标题,巧借地名,衍化奇妙,别致形象,令人称绝。又如,《快乐有余乐余乡》(新华日报1985年2月2日),报道的是江苏沙洲县乐余乡人民的多彩生活。题中的“快乐有余”四字中,嵌入了这个乡的名称“乐余”两字,不仅准确地点出了新闻内容,而且含蓄贴切,引人入胜。这类借地名或单位名衍化的标题还有:《逐鹿中原——记中原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人民日报1983年7月6日),《新风厂里说新风——本溪新风机械厂纪事》(《辽宁工人》1982年1期),《喜看昔阳今胜昔》(《半月谈》1986年第20期),《百花村里百花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昧》编辑部:本刊2002年第10期里面,有多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引号。如第9页《“树荫”,还是“树阴”?》一文。文章里就“荫”与“阴”在正确的使用上,进行了甄别。由此而想,原来的标题,若改为《树“荫”,还是树“阴”?》才更符合文章的中心题义。还有第31页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3期“读者之声”专栏刊发的署名郑大史、标题为《一本错误百出问题成堆的书》(以下简称“书评”),对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7.
编辑老师: 今年第七期《新闻知识》已读,文章和图片还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卷首论坛”的《迈开双脚,到现场去》,把以前的纯理论研究变成了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实践倡导相结合的文章(当然理论研究也是需要的),标题和内容都十分新颖,发表正好是时候、几个段落也写在点子上。“卷首论坛”这个重要栏  相似文献   

8.
时下,新闻媒体中表示年份省略的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例如:’94大陆图书展览在台北隆重开幕(1994年4月6日《新闻出版报》1版标题)’2000:敦煌宝藏出世百年(《新闻出版报》1994年4月4日3版标题)93’中国艺术品拍买将开槌(《光明日报》1993年12月3日2版标题)’九三中国信息发布万里行组委会宣布,……(《光明日报》1993年12月3日4版)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的标题分为两种:提要题和屏幕题。提要题是供节目主持人说的,观众只能听而不能看,因而应像广播新闻一样兼顾说和听两个方面。即播音员说得上口,观众听得入耳。语言要通俗易懂,人一听就明白。读起来要琅琅上口,不能拗口。譬如《“十一五”我省果农人均收入将达5000元》(  相似文献   

10.
读了于鸣镝、尚玉卿二位同志的《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载《图书馆学刊》,1989年年第3期以下简称《现象》)一文后,写了一篇《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读后》(以下简称《读后》),发表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0年第3期上。于鸣镝同志于是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1年,第2期上刊登了《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以下简称《含义》)来答复我在《读后》中所提的问题。于鸣镝同志在其《含义》一文中引用《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200页上对价值一词的解释如下: “价值:①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如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今天读贵刊1993年第3期发表的盛沛林同志文章《浅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以下简称《盛论》),令人吃惊。无可非议,这个题目是新鲜的。据我所知,自从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陈力丹发表《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南——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收录于刘国光主编的《学习<邓小平文选>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几乎还没有读到过关于邓小平同志新闻思想的比较系统的论文。今天有人来论,当然引人注意。但是,读了《浅论》后,感到作者仅仅想用这个题目来产生一点轰动效应。说“论”(即使“试论”总还是要“论”),但文章中几乎是邓小平同志讲话文稿的摘编。而且还  相似文献   

12.
读了《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王耀先先生《关于编辑、出版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感想颇多。不禁想写这篇“也谈”,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13.
读词典三昧     
最近读了王超然同志题为《读报三味》的文章(见《长江日报》1996年7月15日第11版),获益匪浅,但没有读懂标题,求助于几种工具书,原来作者指的“三味”,其实是“三昧”。为什么是“三昧”,而不是“三味”,那我们就向  相似文献   

14.
读者之声     
湖北省随州市柳林镇官垭学校朱龙渊:去年10月,在订1993年的报刊时,我从众多的新闻写作刊物中选择了《新闻与写作》,是这个刊名吸引我订的。收到第一期一看,正合我意。如饥似渴地捧读,最爱读“刊林漫步”、“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标题写作”、“语法讲座”、“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丛谈”栏目。以前,我觉得没有好多题材写,读了贵刊觉得周围四面八方都有题材可写;以前,我写的标题总是干巴巴的,读了“新闻标题写作”后,我拟的标题也生  相似文献   

15.
近读4月12日《信息日报》《宿松:越狱静悄悄的背后》一文(摘自4月1日《浙江工人日报》),见“8月流火,监房里依然是难耐的燥热”一段文字,不禁愕然。 记得1994年第4期《新闻学苑》曾刊发笔者的《“七月流火”误用论列》一文,指出一些报刊文章常误用“七月流火”一词来形容暑热。其实“火”是星名,如孔颖达  相似文献   

16.
在报刊和其他媒体上经常见到“揽胜”的字眼。比如1996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九州神韵”栏目播出的一个节目,屏幕上打出的名称是“西湖揽胜”;《求是》1998年第一期封面刊登了一幅油画,标题写的是“揽胜”;《河北日报》2000年5月23日第6版一专栏名称为“燕赵揽胜”。就连语文类刊物《语文知识》200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将标题写成《谜语诗揽  相似文献   

17.
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为一则新闻增色添彩,使之产生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非读完全文不可。英语新闻的标题亦然,为了尽量吸引读者,编辑往往不遗余力地在新闻标题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上煞费苦心,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押韵、套用典故谚语、比喻、  相似文献   

18.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19.
尽管杂文标题种类繁多,但留给读者印象比较深的,还是那些精确、醒目、形象、凝练的标题.统观那些比较精采的杂文标题,恐怕都是作者讲究修辞手段在标题中的应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举几种常用的效果又比较好的标题修辞方法. 一、排比.这里说的“排比”,是指包涵内容毫不相关,或密切相关,或互相排斥的词语并列在一起,以达到尽情状物、论辩说理的目的. 内容毫不相关的“排比”,如标题:《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它》(作者:宋振庭,载《人民日报》1987年5月14日副刊).连作者自己写完题目先笑了,因为这很象《论足球和馒头的关系》一类的相声.马尾巴,是指的在江青自封“旗手”的时代,电影上有过的“马尾巴的功能”的笑话,蜘蛛,是指同样的岁月里,某医科大学一位老教授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