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游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及游者不能穷也”;“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相似文献   

2.
中等师范学校《文选和写作》第五册选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该诗字字见景,却又句句写人,以精致的构思、巧妙的笔意达到了“其中有人,呼之欲出”之妙,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取得了“移情于物”的审美效果,被人奉为诗之“眼”。中师教材中对“一水护田将绿绕”句意译为“一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将”的意义语焉未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则不加思索地以为“将”与现代汉语中介词“将”的用法相同而忽略不提。  相似文献   

3.
王东问:《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 《与朱元思书》的二、三两节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奇山异水的呢? 在第2节,作者抓住了“异水”“清”、“急”的特点来描写。作者先写水之清澈的静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看,水是那么晶莹透彻,可以一眼望到底。连那倏忽来往的游鱼、累累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作者用“缥碧”写江水之色。用“千丈”写江水之深,用“见底”写江水之清。用游鱼可数,衬江水之明净;用细石可见,衬江水之清澈。所以,前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  相似文献   

4.
阅读记叙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弄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主题。切忌零打碎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阅读《雨中登泰山》中描写虎山水库壮丽景色的一段文字,第一步先标出“才过岱宗坊……吸引到虎山水库大坝前……绕过虎山,站到坝桥……”几处,理清游踪;第二步再看作者写了什么景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了什么方法,叙写中透露出什么感情。经过整体把握,我们大体上能吃透内容,知道这段文字重点写了虎山水库的水势,作者选了两个观察点,先在大坝前面远看七股大水跃出的气势,再绕过虎山,站在坝桥上看两边不同景象,作者将水库里的“平静的湖水”与跃出桥孔的“暗呜叱咤”的大水对照着写,动静相衬,更显出大水声威气势,并暗示出人对大自然的控制伟力。形象的比喻和神奇的传说更有助于表现水库壮丽奇瑰的景色。  相似文献   

5.
一散文二篇一、写梅雨潭题为“绿”,写“荷塘月色”则以所写对象名之,这两个题目同其内容各有什么联系? 二、比较两文写景顺序和角度的同与异,并从详略主次上指出各篇的重点和作者的用意。答案: 一、“绿”是生命的象征,能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而“荷”则出污泥而不染, “月”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正是作者当时思想的概括。二、《绿》由远及近,立足点变换三次。先是水边,仅是轮廓性写两句;接着是亭边,较从容地写云、山、岩、草和瀑布,处处透出绿意,布置了背景;最后是潭边,正面写绿。先写性状特点,后  相似文献   

6.
橘子红了     
【简评】这篇习作格调清新,含义隽永。作者用极其简约的笔法写陪伴自己成长的橘树,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其一,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橘树的深厚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二,集中笔墨写橘树历经十多年的风雨终于结出又红又甜的橘子的过程,对其它则一笔带过。结尾处写“橘子红了”给“我”的启迪,深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正> “隔墙听语”(或称“旁听”“偷听”)在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当情节发展出现“山重水复”的困境,“隔墙听语”则又使它“柳暗花明”。很多情况下,小说,戏剧的作者都用“隔墙听语”来设置悬念,揭示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要写好它,可不容易。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写了“故乡”的景,写了“故乡”的事,更写了“故乡”的人。写“故乡”人,重在写“我”和闰土的关系,而重中之重,又在于表现闰土生活命运的巨大变化。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木偶人”形象。这“木偶人”的形象,作者是这样写的: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相似文献   

9.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其所以脍炙人口,赞赏再三,激发起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主要是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三种描写方法:远写、近写和抒发感受,正好比运用现代电影手法的远镜头、近镜头、外加画外音一样,别开生面,使人读了如置身于那异水奇山之间,被富春江的秀丽景色所深深吸引。一、远写。文章开首,作者先用远镜头对富春江的秋色作了鸟瞰式的勾勒:“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寥寥八个字,就把那碧空万里、天山一色的《春江远眺图》画了出来;继而,作者又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两句话,点出  相似文献   

10.
课文写旧北京春天的大风,把无形的风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完全得力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板书设计按课文的层次结构,分列了作者对风的“总写”、“分写”和“反写”三部分。课文开头,作者简略地总写了旧北京春天大风的起因和气势。接着,在主体部分,作者又细致地分写了狂风肆虐的各方面。这里,作者仿佛是信手拈来,姿意写去,其实层次井然,结构缜密。板书设计在这方面点明是必要的:先写“铺外的风”,是从“物”写到“人”;再写“屋内的风”,是从“人”  相似文献   

11.
《采蒲台的苇》选自《白洋淀纪事》,写于1947年。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著名作家,曾在白洋淀一带长期从事革命工作。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读过后会使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特色鲜明的水墨画;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首雄伟的英雄颂歌。课文之所以有这样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叙事,都能把握其特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把握了白洋淀景物的这一特点,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一个“苇”字来写。首先写人和苇的密切关系,作者用“是水养活了苇  相似文献   

12.
《茶花赋》是一篇立意深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练的散文诗。我多年前读过它,长久难忘;如今再品,仍有韵味。《茶花赋》写于1961年,正是我国人民面临困难的时期。作者杨朔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用我国古代文体“赋”那种“体物写志”(见《文心雕龙》)的艺术手法,用茶花象征祖国,用普之仁代表普通劳动者,“直书其事,寓言于物”(见《诗品》),因此,《茶花赋》即“祖国颂”。而这支颂歌的主题则是歌颂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歌颂创造生活美的劳动人民,从而体现作者热爱祖国、信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阿·托尔斯泰)五年制第十册17课《景阳冈》在动词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文章第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并没有赋予英雄人物以任何英雄行为,唯一的,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又闪在一边”。这一个接一个的“闪”字,看来轻描淡写,又似重复雷同,其实很见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梅雨潭》(六年制语文第九册2课)选自著名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课文精美的语言风格,是通过词语锤炼来体现的。课文第一段概述梅雨潭的形成。既然是瀑布形成的潭,作者起笔便写瀑布。“哗哗哗哗”拟其声,听去有一种明快铿锵的节奏感。“白”“亮”摹其色。两相映衬,使得眼前景物声色相生,格外动人。第二段中,作者以“亭”为立足点,环顾四周,用“正对”“亭下”简略交代方位,然后着重描绘“梅雨亭”。在表述梅雨亭的地理位置时,作者在用词上,颇费了一番功夫。试想,若用“蹲”,则给人低矮之感;若用“立”,又觉语意平平。唯有“踞”,方能凸现梅雨亭居高临下的雄姿。紧接着,作者又抓住亭踞于岩石一角,与苍鹰在天上展翅翱翔时四面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它写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作者起笔就告诉读者,她是“最使我难忘的”,收笔时又表表出深情的渴望,“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难忘”、“再见一见”,这不正说明了“我”与蔡老师之间在二十多年前凝结下的师生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吗?作者紧扣文眼“难忘”二字,从筛选出发生在  相似文献   

16.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 ,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写的名作 ,但两者在写景、评论历史人物及表达思想等方面 ,都有一些不同 :其中 ,词写的是雄奇壮丽的景 ,而赋写的是清幽宁静的景 ;词中的公瑾“雄姿英发” ,是胜利的英雄 ,而赋中的曹孟德则是“困于周郎”的失败的英雄 ;词的基调健康昂扬 ,气势磅礴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雄壮豪放 ,而赋则借水、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 ,浑沉蕴藉。同一作者 ,在同一时间、地点 ,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 ,之…  相似文献   

17.
一、借大自然来渲染内心情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人触目所见之景多带着他的主观色彩,作品中大自然的色彩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晴雨表”。读到寒风萧瑟、树叶凋零时,总会让人黯然神伤,凄凉顿生;读到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时,就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多景语,纵览我国浩如烟海的离别诗词,不难发现,景语在其中所占比重是极其巨大的。记叙文中若能将眼前之景信手拈来,明写自然,暗写心情,善藏善露,定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如一同学在《顶风的女孩》一文中,三次写到了风:第…  相似文献   

18.
《魏风·伐檀》一诗,写了三种人:“坎坎伐檀”的伐木人,“不稼不穑”的“尔”,“不素餐”的“君子”。对前两者看法比较一致,对于“君子”到底指什么人,则争论较大。有的说指靠剥削生活的统治者,即诗中的“尔”;有的说是“有才德的”孔子一类贤者仁人。我则认为,它指伐木者比较恰当。 说“君子”是指诗中那个剥削者“尔”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君子”一词在古代多用于统治阶级。这是实际情况,但却又不能因此概尽一切。以《伐檀》所出的《诗经·国风》为例,里面提到“君子”的凡二十一首,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是明显的指诸侯大夫、王公贵族。“雄雉于飞,上下其羽。展也君子,实劳我心。”(《雄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  相似文献   

19.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 ,只有同时做到两点 ,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 ,作者的写作活动 ,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 ;二 ,描写他人 ,刻画他人 ,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有一个常用词 ,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 ,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 ,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 :在写作上什么最难 ?回答是 :写像了最难 ,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 ,难 ;写“实”了 ,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上准确 ;“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作者提…  相似文献   

20.
大地和天空     
作家到哪里去寻找创造的诗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道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田园牧歌最容易动情;“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把人物放在原始的、落后的自然风光中最容易激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写山,写水,写花,写草,写才子,写佳人,写昏君,写谏臣等等。或惨烈,或悲壮,或侠义,或缠绵,悲欢离合,有头有尾,教人以仁义礼智信。我们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同胞喜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