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准备性练习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出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距离”,显然,这是单一物体运动中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发展.在教学“相遇问题”之前,应进行行程问题中三量关系的基本训练,为学习“相遇问题”作好铺垫.1.学校长方形操场的长是60米,宽40米.小明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第八册行程应用题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行程问题中有关“相向相遇”的问题。相向相遇求路程、相向相遇求时间以及相向相遇求一速度等三种情况。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依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行程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为以后在分数,比例等单元学习解答此类问题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缺乏了解,且空间观念薄弱,故学习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或乱套公式,不求甚解;或张冠李戴,数量关系模糊。根据这些情况,我在  相似文献   

3.
【课例简析】“相遇”问题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一般行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相遇”问题应用题需要考虑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时间和结果等因素,因而“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一般行程问题应用题复杂,加之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抽象水平比较低,故“相遇”问题应用题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教学这一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采用“创设情境、加强感知、引导观察、归纳总结”的导学方式,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6.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7.
“相遇问题”是六年制小学第八册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第40页的两个例题讲解了行程中,相向运动求路程和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两个问题,在复习时应抓住“速度和×时间=距离”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8.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个小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都是本单元的数学重点。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本单元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相遇求路程”问题又是相遇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并会用不同  相似文献   

9.
行程问题的一类基本模型——定值模型□陈文魁(浙江省磐安县安文镇中322300)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与竞赛辅导中,常会遇到一类行程问题,是有关相遇和追及这两种基本模型的.我们若能在题设中发现一个有关路程(或长度)的定值,然后利用“定值模型”(笔者暂且命名)...  相似文献   

10.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11.
完成人教版第九册相遇问题的学习后,为了及时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识,我安排了一节练习课,预设了这样的练习程序:第一步基本练习,由个别学生展示自编的行程问题应用题,大家做一做,巩固对相遇问题的特征与数量关系的认识;第二步变式练习,师生共同分析、解答书上现有的几道不同情境的相遇类行程问题;第三步拓展练习,分析、解答书上一道追及类行程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追及类与相遇类行程问题的异同,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第四步课堂书面作业。  相似文献   

12.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行程问题又是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下其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3.
“相遇问题”是研究行程问题中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情况,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1)这类题目涉及的概念较多,如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等,并且学生也比较生疏;(2)学生对“速度和”的概念较难理解;(3)相遇问题有其结构特点和解题规律,学生必须形成特定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完成人教版第九册相遇问题的学习后,为了及时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识,我安排了一节练习课,预设了这样的练习程序:第一步基本练习,由个别学生展示自编的行程问题应用题,大家做一做,巩固对相遇问题的特征与数量关系的认识;第二步变式练习,师生共同分析、解答书上现有的几道不同情境的相遇类行程问题;第三步拓展练习,分析、解答书上一道追及类行程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追及类与相遇类行程问题的异同,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第四步课堂书面作业.课一开始,我就把展示题目的机会给了数学成绩稍微落后的小丽,她编的题是:我和小红约好去书店买书,我俩同时从家里出发,我每分钟走60米,她每分钟走55米,经过20分钟,我们在书店门口相遇.同学们,你们猜我和小红两家相距多远?我把她编的题用投影仪展示,同学们就议论开了.生1:她的题没有说明两人是相向而行的,缺条件.生2:她应该补充一幅线段图说明两人是相向而行的.生3:有线段图就明白小丽家、小红家、书店的位置了.是啊!与昨天学习的相遇问题比较,这道题确实没有明确小丽家、小红家、书店三地的相对位置,由此无法确定两人的运动方向“.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我称赞了学生们的认真审题,但小丽编的题条理清...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54页的例3和第55页的“做一做”,以及第57页练习十四的相应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等基本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概念。2.熟练地解答相遇应用题,形成数学技能。3.通过观察、猜想、探究、交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素养。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相对”、相向”等数学概念。教具准备:行程问题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讲述秋天的故事师:同学们,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美丽的秋天景色,好吗?学生情绪高涨,教师…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要求通过设计各种习题给学生复习、讨论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间的相依关系,掌握“相遇问题”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从而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解答“相遇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杨卉青 《甘肃教育》2014,(18):122-122
正行程问题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很重要的一类,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行程问题的题型千变万化,导致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适从。其实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行程问题应用题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而且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保持不变。下面,笔者就对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详细阐述。一、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特点是同向而行,在直线运动中两者路程之差  相似文献   

18.
许多行程问题,由于多种运动掺和在一起,致使题意纷繁,很难下手。此时如果利用图示法,则可以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一、利用图示法找到方程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离A地700米;两人继续往前走,各自到达对方出发地后又立即返回,结果在距离B地400米处再次相遇。问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分析:此题是常见的往返相遇问题,也就是说,两人往对方出发地行走时相遇一次,返回时又再次相遇,这类问题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相等关系式,找到了这个关系式,问题便迎刃而解。怎样找这个…  相似文献   

19.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导学思路】1 单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与反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因运动速度、方向、起始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 ,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而使原本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复杂化。然而 ,它们间的本质关系却是一致的。据此 ,只要运用动画或学具、教具的操作演示 ,或加强看图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基本训练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速度、起始地点和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 ,及它们与结果的关系 ,就可实现学习的创新和高效。2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  相似文献   

20.
<正>物体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小学行程解决问题,就是反映这种运动形式的问题。行程解决问题,常见的有追及和相遇这两种类型的解决问题,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我们通过对物体作这种运动形式的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解答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