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前不久,上海亲子教育研究会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有25%的父母对自己两三岁宝宝的任性、爱发脾气感到困惑。不管宝宝是情绪好,还是情绪坏,他总会时不时地发脾气。而且很多时候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是由于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大人招惹的。所以父母了解宝宝,是避免宝宝发脾气的关键。父母心里备有几招,更是化解宝宝发脾气的小窍门,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能一语道中孩子的心事,主动分享他的成就与愉悦,孩子自然会喜欢和你说话。第一,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她的儿子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知该怎么管教他。其实,要想让孩子变得有涵养而不粗暴,首先要弄清楚原因。小孩子之所以容易发脾气,是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易外露,受挫时,容易被激怒。孩子太小,不知该怎么办,只有通过发脾气才可以发泄出来。孩子发脾气时很可怕,好像着魔似的,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内心被怒火所控制,感到害怕,痛苦,但是自己控制不了。其次,采取可行的方法防范孩子发脾气。既然挫折常常是引起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父母应让孩子所受的挫折在能容忍的限度之内。不要过分地规定孩子做什么事,也不能过分地强迫…  相似文献   

4.
《父母必读》2012,(8):149
孩子爱发脾气,父母会很头疼。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负面情绪宣泄,因为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找到真正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很累,但他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身体的感受,只好用发脾气来宣泄。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6.
陈丽萍 《考试周刊》2009,(30):223-223
“身在福中不知福”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弱,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老师和父母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和父母意识到应该给孩子进行AQ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7.
周弘  张胜利 《师道》2005,(8):63-63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学习时要保持孩子的学习胃口,强迫的方法万万使不得!物质生活上是小皇帝,精神上是小奴隶!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当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跌倒而想放弃时,父母要高呼“加油”、“加油”、“孩子你行”、“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对于孩子,其实无好无坏,全在心态,就看怎样去诱导。所以赏识孩子要找出孩子可以发展的一面,鼓励孩子说“:你行!”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可是父母、老师要求太完美,好累啊!“赏…  相似文献   

8.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孩子脾气十分不好,自己心情不好时就和家长大发脾气,他的父母也总是默默忍受着。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以后你要再发脾气,就去往花园的墙上钉钉子,心情好了再把它们拔下来。小孩照办了。于是,每当他要发脾气时,就去往墙上钉一颗钉子,心情好了再拔下来。几年后,他  相似文献   

9.
过了2岁生日,温和、快乐的孩子越来越执拗,情绪变化无常,他开始和父母作对,甚至和自己也顶起牛来,他说的最多是“不”字。要是谁在他的事情上插一下手或整理一下他的东西,他就会大发雷霆。妈妈应该明白,这时孩子进入了最初反抗期。  相似文献   

10.
1.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的思想要先行,孩子任性、发脾气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孩子,不要怪罪孩子。需知:孩子哭1个小时,是因为你把他要的东西在1小时零1分钟给他了;孩子哭2小时,是因为你把他要的东西在  相似文献   

11.
你的孩子快要上小学了吧?你为孩子作了哪些准备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多数父母的心愿。可是很多父母尚未意识到,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输了。你瞧:别的小朋友都会自己系鞋带,他不会;别的小朋友都会麻利地穿衣、叠被,他却要老师帮忙;更糟糕的是,他连学习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别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学拍皮球,他却不知所措地哭起来,直到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才行。这是个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包办代替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疼爱。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活儿,甚至连自己能做的事也由父母包办。为此,对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准备上小学的孩子,父母该为他们作哪些切实有用的准备呢?  相似文献   

12.
正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可是怎样智慧地爱孩子才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呢?首先要从接纳开始,接纳是指接纳儿童本人,接纳他的感受、个性、想法,并给予儿童尊重和关注。接纳是孩子成长和培养自信的最佳土壤,接纳使爱变得恒定。而接纳是从童年开始建立起来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父母如何看待接纳,直接影响亲子互动模式,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特别容易冲动。不仅在家经常发脾气、摔东西,而且在学校有时只为了一两句话,就和同学打一架,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他会做出伤害别人甚至伤害自己的事情。我该怎么办?浙江舟山李国平你的孩子可能经常发生这样的情绪或问题:他可能因为你不让他在睡觉前吃糖而大吵大闹,也可能因为小朋友不和他玩游戏而和人家打上一架。其实,如果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那么他将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孩子没有自控能力,那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他很可能不考虑后果,冲动地说一些过激的话或者做一些过激…  相似文献   

14.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为此,许多年轻妈妈问: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妈妈爸爸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学生就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根本不能迟到。遇上刮风或雨雪天气,要提早一些起床,早一点出家门, 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按时上课,这就是学生的责任。这份责任,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 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  相似文献   

15.
正父母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机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才可能学着对自己负责。当他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的责任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水到渠成了。"豆毛,这是今天的作业吗?"我从豆毛的书包里翻出一张看拼音写汉字的试卷,问他。他疑惑地看着我,神情就像困得睁不开眼睛的小考拉。他拼命地想了想,然后对我说:"好像今天要写完,也好像今天不用全写完。妈妈,要不你帮我问问老师吧。"  相似文献   

16.
正你的孩子是否曾经因为遇到困难而大发脾气,或是由于紧张而不知所措?孩子由于情绪认知和自我控制还未发展完善,因此,当遇到问题时,无法准确地认知自己的情绪及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只能通过"发脾气"等方式来宣泄。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会认知情绪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情绪词汇,是使他们能有效管理情绪的第一步。你不妨从这些方面试试吧!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引导孩子学习情绪词汇。"要去游乐园玩了,你肯定很开心吧!""这里有些黑,你是不是有些害怕?""要在大家面  相似文献   

17.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8.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调理身心的过程。当父母带着觉知能尽力处理好与自己内在或冲突或矛盾的关系时,自己内在的力量也就会慢慢地强大起来。此时,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情绪,觉察到孩子的需要,真正地接纳孩子。当爱在彼此间流动时,亲子就会慢慢成长,逐渐强大。  相似文献   

19.
<正>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曾经在孩子面前不可抑制地发脾气,强烈地表现出伤心、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过后又难免自责、后悔。其实,当孩子出现家长不可接受的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稳定自己的情绪,分析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亲子冲突。1.控制情绪。家长在生气的时候,通常是先"打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笨不笨?"然后是说教:"平时跟你说多少次了,要有礼貌……"孩子则是内心奋起反抗,瞪着眼,翘起小嘴。此时,具体的教育内容完全被家长火冒  相似文献   

20.
王瑶 《宁夏教育》2014,(3):78-78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做父母的首先就要接纳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他缓解自身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