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误读”有不同的划分。同样,误读现象的产生与个人、时代、民族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误读理论得到系统梳理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在摒弃误读消极作用的同时,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文本的价值,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关于文学接受主体有许多论述,其中以下三点得到特别重视和强调:工于诗文;研究理论;追求真理。它们是钱钟书感应特定时代语境所提出之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逆阻现象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偏激化、接受对象"第一文本"的边缘化和接受媒介施教态度的专断化。偏激性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解构以及"左"、"右"两种错误思潮是接受逆阻现象主要成因。重塑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科学建构动态性"教学文本"和合理规范施教思想对于切实减少接受逆阻现象、提高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接受过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接受主体总是在特定欲求的驱使下,主动进入接受过程的,接受欲求一般有超越欲、认识欲、游戏消遣欲等几种;文学文本要唤起接受主体的兴奋感,就必须利用接受主体的兴趣与激情,把特定接受主体所感兴趣的东西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文学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在文学文本中启动、强化、不断深入地展现生命力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原野>自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不同的评论,在70多年的接受史中存在着明显的两极现象,造成这种两极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评论界和普通观众、读者的不同接受态度形成的两极现象.评论界主要受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作品的超前性与评论者自身文学修养的影响而对作品主要持批评的态度;而戏剧中紧张激烈的冲突、人物的悲剧性等因素深深吸引了观众、读者,使得戏剧深受他们的喜爱.另一方面是评论界在不同的时代对<原野>的不同接受产生的两极现象,评论界抛开先前的政治思想以及自身文学修养提高以后,重新审视<原野>后做出的不同接受态度.而这种两极现象的存在并非绝对,新时期以后,随着对<原野>的重新认识,这种两极现象又有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活动中 ,接受者的情感认同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文本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它是在作者———文本———接受者的交流共振中形成的情感力场 ,具有多元模式和走向  相似文献   

7.
文学接受的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它由作为内在精神需求机制的接受动机和作为内在经验模式的先在结构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合成心理内驱力.接受的动力系统执行着激发感受体验、驱动观照审美、调节强化接受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8.
文学接受的心理系统可分为对应构成、心理转换、心理建构、心理效应、心理平复等多个心理活动阶段.各种心理因素和各个心理活动阶段具有相互判别的特征;同时在文学接受中,又呈现交替发生、互相建构、互相循环的复杂性.心理系统的展示过程便是文学接受的动态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热潮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哈利·波特》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有文学因素,还更多地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读者为研究的中心,分析发掘“哈利·波特现象”背后的市场外部原因以及文本创作中,作者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不断超越其期待视野的内在因素,以此来梳理“哈利·波特现象”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当鉴赏主体受作品情感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共鸣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现象,它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一种至境,并不是发生在所有鉴赏过程中的:成功的鉴赏活动,可能会出观多次共鸣状态;而不成功的鉴赏活动,则可能一次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条件具备后又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调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根据个人的理想、审美标准和价值观等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意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能让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丰富作品的艺术外延,加强作家和读者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接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主体的接受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各种信息所进行的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受到内因素和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既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我们力求排除不利因素,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应从几个方面入手:明确传授和接受的目的性;创设良好的传授和接受情境,把握传授的技能和技巧,建立起由传授到接受的师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接受过程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一对基本矛盾,即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矛盾。它贯穿于接受过程的始终,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考察这一基本矛艚,就能找到动力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文学接受的特殊规律,进一步阐释了文学接受中阐释的多元性与有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多年来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的隔位修饰的例句加以分类归纳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句子结构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胡红花 《海外英语》2012,(22):236-237
在轮机英语长句中,隔位修饰语法现象很多。在隔位修饰中,中心词和它的修饰语被分隔了。常见的有定语隔位,谓语隔位,系表隔位,状语隔位。只有正确理解识别这种现象,才能准确翻译轮机英语。  相似文献   

17.
阅读使文学客体得以存在并持久,使读者的思想得以被认同,而接受者也藉此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升华相统一,并进而结束理性社会对人类自身的异化,用美来完善人类,解放人类。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接受 ,这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关节点 ,也是目前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生长点。正如象接受美学启示的那样 ,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拿出作品 ,只完成其功能的一半 ,关键的另一半在于接受对象如何真正实现体现作者旨意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 ,研究思想道德教育接受的形态和效果 ,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课题。一、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主体接受是一个双边系统 ,一个由教育者或教育载体、媒介操持或承载的信息 ,投射到受体那里 ,有一个筛选、分析和内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绝不是把接受的信息机械相…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接受,因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情感、意蕴和意义往往会产生变异。文本自身的“不确定”和“空白”、期待视野、时代因素、文化传统等是造成作品变异的主要原因。尽管文本随读者的主观差异而存在变异,但它是客观的,并非无限制地随意变异。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说明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在英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吸血鬼热"。它的成功是创作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动态交往的结果。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我认同。它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让读者为之共鸣。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