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级日记”相传孔老夫子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余人,其中最有名的有七十二人,这和我们现在的一个班人数也差不多了《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姑且可以理解为孔老师那个时代那个班的班级日记。孔子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不知去哪儿了,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秧苗费力地铲起来。不一会儿,农人归来。一见大怒,愤愤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3.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基本范畴,以之探讨人的价值。”①孔子对人存在价值的理解是透过这样的根本问题来进行的,即人与鲁是有所区分的;人应体悟、实践其不同于兽禽的本质;应保持其本质不蜕变到手禽兽无异。环绕这些问题,孔子展现了他的“仁学”。关于人存在的终极价值问题,孔子提出了“仁”的价值观念,认为“仁”是人信守的终极价值,人与兽的区别也在于此。人若盲昧于仁的价值体悟和实践,那么不仅人无立足于社会和世界,而且人类文化创造的外在成就,即“礼”、“乐”也失去其根本,失去其有效性。这也就是“人而不仁,如礼…  相似文献   

4.
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而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正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充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编排上,它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仁""义""礼"的政治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6.
《甘肃教育》2011,(18):I0001-I0001
当杯里的水不小心倒掉一半时,你会怎么想?有人会说:“糟糕,只剩半杯水了。”还有人则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这也许就是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看待事物的区别。美国梅奥诊所的一项为期30年的追踪研究也告诉我们,态度影响认知。他们发现,乐观的人不仅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很少得抑郁等疾病,而且还能延年益寿。与悲观的人相比,乐观的人长寿几率增加20%。  相似文献   

7.
今天人们谈论修身,容易说教化。就是讨论孔子论修身的文字,也会不由自主地用说教来展开。由此看出在进行《论修身》(语文出版社,第五册第四单元)课堂教学时,我们必然会碰到两个问题:谈修身能不说教吗?孔子论修身时在说教吗?我们今天谈修身可以不说教,孔子当时论修身就没有说教。  相似文献   

8.
见解,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它是人们思索、思考即思维活动的结果。自己的见解,要让他人知道、理解乃至接受,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有人会说,语言表达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口头说说或者笔头写写吗,这谁不会?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生活中并不少见那种有话说不出口、有思想表达不清的人,“茶壶里倒饺子”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见解,不同的表达也是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别的。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俗语云:“把戏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可以这么说,孔子所说的“文”,俗语所言的“巧妙…  相似文献   

9.
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一味埋头苦读是枯燥乏味的。当年孔子在树荫下杏坛上讲学,是多么惬意而又令人向往!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手中的“圣贤书”也会幻作蓝天白云,化为诗情画意,在心中荡漾。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它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他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这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生填硬灌式教学的根本区别。人的智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天资聪敏,有的学生天赋较差。前者一讲就通,一听就懂;后者需要多次启发诱导才能弄懂弄通。孔子讲的“上智下愚”谈的就是教学,是说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是不能求同的两个极端,是人群中的两个少数,而…  相似文献   

11.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自古至今对其的理解和解释都有所差异,笔者结合历史资料与各家之说,认为这句话最合理的解释是孔子在批判使用俑殉葬的人,应当解释为"第一个使用俑来殉葬的人,应当会灭绝子孙吧!"体现了孔子对人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刘璐  尹欣 《学习之友》2012,(5):10-11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  相似文献   

13.
2002初春,在望奎县县委组织召开的知识分子座谈会上,一位中年教师侃侃而谈。他就是望奎县第一中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马广明。这次座谈会的一个议题是如何稳定教师队伍。马广明以从教者的身份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想稳定教师队伍,一要靠事业留人,二要靠感情留人,三是靠政策留人。”是啊,只有了解马广明的人,才知道这三个建议的分量。这精练的总结,凝聚着马广明从教十几年的心血,也凝聚着马广明的人生追求。一、扎根家乡的优秀教师“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这不是一句空话。马广明自己就是这…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语录体散文。这篇散文选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中。这篇散文,记述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在这次对话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孔子循循善诱,方法灵活,气氛活跃,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5.
为失败而笑     
李敖 《阅读与鉴赏》2002,(10):45-46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说:“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压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痛苦啊。”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一个相对的故事是写孔夫子的,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相似文献   

16.
校园幽默     
随机应变编辑:小同学,你的这篇作文写得太松散了。阿明:若按散文发,我同意。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了。阿明:那就按杂文发吧。编辑:作品显得太稚嫩。阿明:那我也不介意,按童话发。编辑:说实在的,没一点新意。阿明:是吗?那,那就按古文发得了。祖国将军问:鲁斯特,请告诉我祖国是什么?鲁斯特:报告将军,祖国是我的母亲。将军满意地点点头:对,好。那么,比克你说呢?比克:报告将军,祖国就是鲁斯特的母亲。孔子的规定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人,不仅有教无类,连补习费多少,享受什么待遇都规定了。三十而立:交30两者…  相似文献   

17.
认识孔子,在课文中与孔子面对面 师: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名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他的言行,他就是——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全世界 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的会议宣称:“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宣称使中国人感到骄傲。十多年中,不知有多少文章转引过这句话。但是,我们对于人类智慧群体这一宣言所包含的思想底蕴进行了多少认真的探求呢 ?作为孔子的后人,我们又做了多少“回头吸取孔子智慧”的具体工作呢 ?  所谓孔子的智慧,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本源,特别突出的是儒家文化教育思想。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对于古代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彻底反思,应当是…  相似文献   

19.
有一段非常权威的论述说:“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就是唯物主义。把认识建立在客体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这是一个简单的必然的真理。”(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84页)其一,这段话把客观社会生活与人截然分开,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是构成客观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社会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直接决定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就是上文中除自然界外的“外部世界”,也是“客体”的主要内容。从这方面意义上说,人和外部世界难…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化史上,柏拉图与孔子处在相似的地位,二人皆具开山之功,影响深远。探究二思想的差异,对于中西化的比较研究,意义重大。我们认为,二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而上追求不同;价值关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想境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