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近现代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代表作品。自1945年公演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艺术界内先后出现了据此改编的各种形式的同名音乐剧目京剧、舞剧、电影等等。本文试图看该剧对当时艺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4.
一部好的歌剧之所以流行,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表演者高超的表演和演唱技巧,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还有就是它带给观众的共鸣,就是说看到这部歌剧我们会感悟和引起什么样思考。美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美学的思想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美学的研究与艺术息息相关,而歌剧作为艺术中的一部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的丰富着艺术发展的内涵。本文就歌剧《白毛女》中丰富的艺术魅力,探讨其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音乐是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由各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一定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对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歌剧的发展与西方歌剧息息相关,自西方歌剧引进以来,我国对于歌剧这一崭新的剧种引起了广泛重视,民族歌剧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均得到了传承及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音乐体系。民族歌剧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尤其是与我国戏曲紧密相连。本文将对民族歌剧与戏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此促进民族歌剧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嘉怡 《音乐世界》2021,(1):46-53
诞生于1945年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讲述了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白毛女"喜儿的经历则表现出了该剧"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进行阐述,分析歌剧所表达的精神与情感,以期能够为相关艺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歌剧《白毛女》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翻身求解放的愿望,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人物姓名,颇有机趣。  相似文献   

9.
10.
在“色彩——情感——音乐要素”(歌剧《白毛女》片段欣赏)一课的教学中,有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时,首先写出了他的第一感觉,指出《白毛女》这部作品是“老土”,没有“品位”!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对这个问题没能进一步地展开或组织学生讨论,但我想这位同学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解决,会影响到其他民族性题材作品的欣赏效果,所以在这里将我在学校论坛上写给同学的一点感受与同行交流,算是抛砖引玉之谈。首先,这位同学能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黑板上,我欣赏他的这种勇气。在这种逆反情绪的支配下,很难有心情去体会“音乐是通…  相似文献   

11.
1945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的歌剧《白毛女》。该歌剧一经上演,就在当时的延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标志着中国首部新歌剧的诞生。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讲述了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重获新生的真  相似文献   

12.
1945年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各种艺术形式的《白毛女》陆续出现,至今已六十年了,仍风行不衰。  相似文献   

13.
戏曲艺术同歌剧艺术一样是综合艺术,不仅表演形式可以为歌剧所借鉴,同时,还为歌剧走向民族化提供了帮助。民族声乐表演者应该认真学习民族戏曲艺术,努力使声乐艺术同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戈焰为主的一些人对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及署名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详实、确凿的资料披露与分析,证明了这种质疑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白毛女》的原型批评尝试,试图揭示其政治话语遮蔽下的民间原型特质并从原型视野审视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本所体现的政治力量、民间文化和知识分子写作交融的文化多重性,以期使它具有现当代社会文化关怀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布里顿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被认为是自普塞尔之后英国歌剧复兴的代表作。从创作构思、人物性格的刻画及其美学特征等不同角度,对该剧的音乐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发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音调基础上的,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尖锐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主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演唱方法经历了王昆的"土嗓子唱法"、郭兰英的"戏曲唱法"到彭丽媛的"中西结合唱法"的演变。三个不同的喜儿角色的演唱特点折射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唱特点,这也大致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红珊瑚》是中国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作品,是结合西方歌剧形式与中国戏曲特点的歌剧。《海风阵阵愁煞人》作为该歌剧的重要唱段,是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必唱曲目,笔者通过对歌剧以及该唱段的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娜  王远丹 《现代语文》2006,(12):78-78
一、原型、民间原型和歌剧《白毛女》 原型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对原型的鉴别至今尚有不少争议,笔较赞同陕师大的李继凯教授在《民间原型的再造》一中的阐述:“‘民话雏形’较为准确的揭示了‘原型’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且较中国化。”故而李继凯教授在中应用“民间原型”这一概念,它可以“较全面的包括民间的生活原型、风俗原型、信仰原型、环境(生态)原型等,既避免了过分强调‘神话’而导致的‘泛神话主义’,又可尽量避免了学批评的‘考古癖’”。在此,笔借用“民间原型”这一术语试图中国化地使用“原型批评”这一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