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雪军  欧朝敏  李杨 《科研管理》2008,29(1):97-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总额不断提高,R&D投入也迅速增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探讨技术引进对R&D投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总量上看,R&D投入促进了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却没有有效带动R&D投入的增加,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则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体分析,技术引进对R&D投入结构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技术引进对我国R & D投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雪军  欧朝敏李杨 《科研管理》2008,29(1):97-101,1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总额不断提高,R&D投入也迅速增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探讨技术引进对R&D投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总量上看,R&D投入促进了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却没有有效带动R&D投入的增加,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则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体分析,技术引进对R&D投入结构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技术引进对我国R&D投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总额不断提高,R&D投入也迅速增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撂讨技术引进对R&D投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总量上看,R&D投入促进了技术引进,技术引进却没有有效带动R&D投入的增加,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则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体分析,技术引进对R&D投入结构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行业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各行业TFP进行测算和分解.在考虑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资本强度、企业规模和产权结构的条件下,实证考察R&D资本投入和R&D人力投入对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发现,不仅R&D资本投入对TFP、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R&D人力投入对TFP和技术进步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R&D人力投入与技术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2年上海市科技企业统计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OLS、 FE、系统GMM、 OP方法分别估算了企业TFP,并研究R&D人力和资本投入与国外技术引进与高新技术企业TF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主研发中的R&D人力投入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但是自主研发中的R&D资本投入因存在1年时滞而产生抑制作用;当研究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的吸收作用时,R&D资本的吸收效应可以提高企业TFP,而R&D人力的吸收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区域R&D产业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R&D产业的发展差异。主要结论是,区域之间R&D产业的投入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投入系数相差悬殊。区域R&D产业投入的活动类型结构基本上是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各区域都十分重视对试验发展的投入。区域R&D产业投入的执行机构结构主要以企业为主,其次是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区域R&D产业的产出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但是,中部地区的产出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而且,投入小的区域其产出效率却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探讨研发投入强度的演变规律,分析全球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趋势,总结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特征,确定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制约因素;然后,采用GM(1,1) 等维新息模型和趋势预测模型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研发经费支出。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多情景模拟预测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进行模拟预测。并从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角度,提出保障实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国际上看,多数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和工业化中级阶段带有政府主导的特征,政府R&D资金所占的比重大多超过40%。与国际相比,我国R&D经费中政府R&D资金所占的比重偏少,中国研发投入强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偏离了研发投入强度的演变规律,且滞后于当前工业化程度。虽然我国政府对R&D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2003-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政府的R&D经费支出占总量的比重仅达到20%-30%左右。“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继续加大政府和企业R&D经费支出的基础上,预计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将超过2.5%的预期目标,达到2.6%-2.7%左右。中国有望从“世界科技大国”转变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R&D战略的互补性与替代性,考察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与外部技术力量应用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企业创新绩效模型,利用1998—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技术开发(即R&D总投入)与外部技术引进(即直接购买技术)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替代关系,技术开发正逐步替代技术引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增强;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内部R&D投入与外部合作R&D投入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互补性.本文结论表明充分利用外部技术研发力量能提高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2009—2013年披露研发数据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公司治理与创新理论,探究了公司治理结构、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高管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财务结构等对R&D投入的影响作用存在着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股权集中度、高管激励、外部治理等因素对未来一期的R&D投入存在显著的作用,而R&D投入对未来一期的企业绩效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本文不仅为研究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对治理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2012年年报披露R&D数据的3 6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R&D资本化与费用化会计政策选择的视角检验R&D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R&D投入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总样本检验和五组分样本检验),R&D会计政策选择均与R&D投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企业选择将R&D投入资本化处理有利于提升R&D的投入水平,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反,企业选择将R&D投入费用化处理则不会。  相似文献   

11.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研发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研发支出的影响因素作了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研发支出影响不显著,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研发支出存在替代效应,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是影响研发支出的最重要因素。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其作了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13.
科技资助促进企业R&D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华 《科研管理》2005,26(4):68-71
本文从科技活动的溢出效应出发,分析科技资助政策的合理性。通过对直接科技拨款促进企业R&D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互补和挤出关系分析研究,从整体上确认科技资助政策在促进企业R&D投入、提高企业R&D能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会君 《科研管理》2022,43(8):48-54
本文研究了服务贸易开放影响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阻滞和疏通机制。结果显示:在工业全行业层面,研发投入的技术促进传导机制存在阻滞,提升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的匹配度可以疏通这种阻滞的机制。分行业层面,在清洁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的技术促进传导机制存在阻滞,可以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匹配度来疏通阻滞的机制。但是在高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匹配度带来的疏通作用不大。在高度污染行业,这种传导机制并没有受阻,相对比较通畅。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urveys the trends in industrial R&D in India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It shows that there has been a rapid rise in R&D expenditure and a shift in its composition towards in-house corporate R&D and away from R&D in government laboratories,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laboratories' lack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cross-section studies of corporate R&D, larger companies aim towards large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ake a longer view; but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corporate R&D shows no discernible change. This apparent inconsistency is expla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market. Much R&D was triggered off by the need for import replacement arising from import controls till 1965 and later by the need for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in the recession. But construction of new plants and mechanization for speeding up operations, activities where sustained R&D can yield large firms a steady flow of innovations, were unimportant or infrequent, and the demand for technology they gave rise to was largely met by imports.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国内研发、贸易伙伴国溢出的研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国外研发溢出是与人力资本相结合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人力资本在技术溢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引进与R&D投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借助CES生产函数,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数据,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引进和R&D投入虽然大大增加了我国技术知识存量,但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引进和R&D投入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表现出重引进,轻研发。我国急需要加大R&D投入,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18.
进口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 /FONT /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根据新贸易理论,进口产品通过其内生的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技术溢出的效果则与贸易结构相关,并且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基于我国1980-2006年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均对技术进步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证实我国进口存在技术溢出,而人力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则直接决定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效果;比较而言,中间进口品的溢出作用大于资本进口品;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贸易结构改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循环并未形成。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苹 《科研管理》2013,34(8):53-57
针对以往研究中只关注R&D投资总量而忽视R&D投资结构和基础研究强度的缺陷,修正MRW模型,将R&D投资分解为基础研究和非基础研究,构建了R&D投资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使用中国30省市自治区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资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研究与非基础研究的占比提高1%,经济增长上升0.08%-0.12%,R&D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要。为推动经济增长,我国在提高R&D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优化其在R&D中的占比,以实现R&D投资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0.
绿色壁垒引致出口产业链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除去贸易保护动机,绿色贸易壁垒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进口国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体现了进口市场新兴的绿色需求。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出口产业链跨越绿色壁垒的过程,也是满足进口市场绿色需求的过程。在进口市场绿色需求的拉动下,出口产业链进行的根本性环保技术创新使产业链跃升到更高的技术轨道上,实现了产业链的跳跃式升级。本文结合中国制冷家电和纺织品服装两条产业链成功跨越绿色壁垒的实践过程,建立"需求拉动的产业链创新动态过程A U模型"来分析由绿色壁垒引致的中国出口产业链技术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